秦韬玉之《贫女》借贫女之咏叹寄托寒士怀才不遇之感伤,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然而人们对其中的第二、三两联“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解读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上也有朋友说这二联直到如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我认为这或许是读诗太执着的缘故。
就本人所知前人对此两联的赏析比较详细的有如下几种意见: 第一、《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选赵庆培之文章。赵先生认为此句意思是“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又,赵文下[注]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 第二、《唐诗选》编者注释云:风流,举止潇洒。高格调,胸襟气度超群。怜,在这里也是爱的意思。时世,当代。上句的谁字贯下旬。这两句说:有谁欣赏不同流俗的格调,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卑俗的格调和奢靡的梳妆才被人喜爱。 第三、喻守真注解《唐诗三百首》,在此诗后的一段“作法”简释:首句以“绮罗香”衬“贫”字。次句以“伤”字立意。颔联上句是自矜身份,下旬是鄙弃时俗,颈联上句是不露才华。下旬是不同流俗。末联是伤不得其时,“苦恨”是从“自伤”中来,“压金线”又从“针巧”而来。 第四、衡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注“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作者的时代也已至晚唐。按:白居易《新乐府》有《时世妆》,诗中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妆”,所谓“时世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故未取。 几家说法同中有异,关键是对诗中的“俭梳妆”的理解不同。依赵庆培的理解。“俭”通“险”,“俭梳妆”即‘险梳妆”,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唐诗选》编者注说“俭朴的梳妆”,喻守真注解《唐诗三百首》语焉不详,衡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注是一种“浓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谁是谁非,哪一种解释更能帮助读者理顺诗意呢?
依赵先生的理解,“时世妆”似乎比较符合当时的世俗打扮。有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为证: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思螽不施朱面无粉。
鸟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这首诗记录了贞元、元和年间妇女的时妆:脸上不施朱粉,唇膏是乌黑的,眉毛画作八字式,好像在哭。梳两个圆鬟而无鬓角,像胡人的椎髻。 王建的一首《宫词》也可佐证: 小头辏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说当时宫女的装束,还是天宝末年的时妆:鞋头小,衣裳也窄小,眉毛画得又细又长。当时民间妇女的装束已经改变,宫女的装束已过时,所以王建说。幸而外人见不到这样装束的宫女,如果见到,一定会失笑。
由此看来,当时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并不被人们看成时髦的打扮,“时世妆”可理解为当时民间妇女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但以此解释,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理解颈联中的“不把双眉斗画长”。既然贫女不同流俗,那么,她打扮就该画眉长,因为中国古代女子素以“蛾眉”“蚕眉”“柳眉”为美,“不把双眉斗画长”就讲不通。如果她不打扮(按照贫女的实际情况她也不会打扮。甚至不能打扮),那么就应该是天然容貌,自然就不同流俗,又何须画眉长与他人争妍斗丽? 我认为解读诗歌如果过于执着,不能丢开历史,就可能出现以辞害意的情况。《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也指出,诗和史是不同的,不能用读历史的眼光读诗,也就是说不能执着,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对诗的不正确的看法。如果我们不执着于历史,根据秦韬玉的身世以及他作这首诗的目的,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行。即使作者当时原意不是这样,也是可以的,因为“诗无达诂”。
秦韬玉,字仲明。京兆人。他父亲是一个禁卫军官,他却爱好文学,少有辞藻,工歌吟。作诗恬和浏亮。为人急于进取,然年轻时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和荐举,因而自感怀才不遇。后谄事阉官田令孜,未期年,官至丞郎,判盐铁,保大军节度判官。僖宗逃蜀,韬玉亦从行。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礼都侍郎归仁绍主试,僖宗特下敕命,赐秦韬玉进士及第。
由此可见,这首诗可能是他年轻时所写,是怀才不遇之作。因出身较低,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和荐举,因而首联自伤身世,这是大家公认的。颔联揭示社会原因。“风流”可以解释为“有才干”,“格调”可以解释为“品格”,那么,上句解释为“有谁欣赏不同流俗的格调”,与寒士孤高的性格也是吻合的。如果上句“谁”贯下句,那么下旬可解释为“当时社会上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如果“谁”不贯下旬,那么可以把“俭”看成通假字“险”,下旬解释为“人人喜爱当时流行的时髦的打扮”,但不必与当时的“时世妆”联系起来。一颈联交代主观原因:自己手巧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但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美美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画眉长”不一定要解释为“把眉毛画得长长的”,既然古代女子以“柳眉”“蚕眉”“蛾眉”为美,我们完全可以取其虚而不取其实。再说,当时也不一定就是以长眉为美,上述自居易和王建的诗就可证明。尾联发出“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的感叹。这样解释,整个诗歌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以上是本人不太成熟的想法,发而为文,就教于大方之家,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