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18日两天,笔者全程感受了2008年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两天学习十四节课,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其中最能考验人的承受能力的是一天听了三节杨绛的《老王》。
应该说参赛的每位选手都是过关斩将千锤百炼的行家、名家,每一节课又都是斟酌再三演练多次的珍品、精品。面对如此丰富的演绎缤纷、润泽心灵的课堂,我不敢说我听懂了什么,但正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广告语所说: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重温周晓枫的《斑纹》,我记住了“由于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芸芸众生,构成大地的另一种斑纹。走在历史那悲怆的角落,一声凄厉的啸拂去岁月的尘,这是杜甫穿越历史的《登高》。《品质》的主人公格斯拉的不幸命运诠释了康德所言的物质文明进步与道德精神沦丧的二律悖反。高尔斯华绥警示我们:人类的理性在使其自身超越了其他一切物种、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却并不只是福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北方》让我知道热爱祖国,不仅要爱她的繁荣富强,更要爱她的贫穷落后、满目疮痍,正如爱一个人,便是爱他的全部——所有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不想泪流满面,苦难却总是如影随形。不能指望没有困境,但是不能让困境扭曲我们的心灵,这一点,史铁生做到了。《我与地坛》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在启发我们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宁静淡泊的精神家园。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知道了与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的周瑜相比,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却仍然旷达乐观的苏轼的胸襟该是多么的博大,相比之下,我平日的烦恼与忧郁显得多么地肤浅与无聊。
让我感觉沉重与压抑的是杨绛的《老王》,听了三遍,我终于听出了杨绛先生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绛与老王都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都被社会的温暖出卖,然后彼此用微弱的光温暖自己,照亮他人。他们固守着自己善良的本性,却走投无路、无以为生,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是那个时代的耻辱。不堪回首的往事过去了,在文中留下了痕迹,杨先生写的很节制。“‘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对于那个没有理性和尊严的时代,杨先生淡淡的一句话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和恬淡,她的恬淡是洞达人性的纯真,是苦难过后的从容。
多年的沧桑磨砺之后,杨绛从容说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在那样的时代,老王遭受的是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而杨先生感受的却是异常清醒的精神炼狱,谁的黑夜比白天多?生活同样让他们充满了屈辱和磨难,而杨先生却把这一切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她的高贵之处在于,别人的苦难,就让她忘记了自己的辛酸!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睛,她却用这双眼睛来寻找光明、寻找温暖的人性。
让我感到压抑的还有老王的死。老王死了,全身究竟缠了多少白布?回族有句谚语:“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其生前多么富有或多么贫穷,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没有任何陪葬物品。老王死后,也终于得到了这样一次平等的待遇。或许,对于穷人而言,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公正。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论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乞丐流氓,去掉定语,都只剩下一个“人”字。
一堂好课大约总是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的吧,其妙处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我若信口雌黄胡乱点评便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姑且做一次传声筒,把三位教研员的建议传达给各位。
诗意盎然的南通教研员说:首先,语文这座姹紫嫣红的大花园,中轴线在哪里?一篇文章,若仅以文笔、细节取胜,缺乏明确的主题,纵然字字珠玑,也只是散落的珍珠,而非项链;是铺陈的绸缎,而非华服。好文章的主题,需要探索,没有深度的课堂是走不远的。其次,一位没有用心组织课堂的教师就是一位并不高明的导游,带领学生走马观花欣赏美景,学生诧异于眼前的美景,想玩味却被催促前行,期待徘徊不知该回首还是该向前,匆忙赶到顶峰,这位并不高明的导游却对学生说,最美的风景我们已经看过:过多的预设牵制必然会弱化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价值的体会。
幽默诙谐的徐州教研员说:一、自古文人相轻,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课总是沾沾自喜感觉可圈可点,评价别人的课总觉得满眼毛病千疮百孔。二、每位激情澎湃的授课教师的背后都站着一群指手画脚的专家,大家听到的这些课都不是原生态的课,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家常菜。诗一般的语言表演色彩太重,教师背的累,学生听的累。三、提出问题后,抓住一个学生不放,刨根问底,跟学生单挑,不能关注全体学生,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急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幸亏学生准备充分。四、不能真正明确教师的地位,还是把学生当成木偶,教师只管提线表演,整个课堂就是玩偶之家。五、教师应该保持适当的矜持,不能随便讨好学生,一味的肯定是对学生错误的纵容,适度的批评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朴实中肯的扬州教研员说:一、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态度,一次精神上的感染。二、个性化解读文本是值得倡导的,但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找出理由,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三、拓展要有度,漫无边际的铺开,是严重越位,充其量只是一个浑身穿名牌的暴发户而已。四、对于现代诗的解读存在误区,有些词汇只是诗人出于抒情需要的陌生化处理,这种非理性的呓语,并没有必要深究。
(江苏省响水中学;22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