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14

  

整合读写策略,提高教学效益

◇ 陈 飞 姜洪根

  [教学设想]
  
  记叙文写作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记叙文的写作注重真情实感,人人皆有真情,人人皆能写出实感,且记叙文的教学始于小学,学生有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写作方法上多加指导并注重实效,就一定能取得明显的进步。一些考试作文如江苏2007年高考作文《怀想天空》若写成记叙文则更易写好,若写成议论文,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则是很难出彩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记叙文的教学。
  因此,在平时的记叙类文章教学中,应当通过阅读教学,有意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金岳霖先生》是一篇经典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抓住了人物性格特征,选择多方面材料,突出细节描写。而学生在平常写记叙文时,经常出现不能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材和缺乏细节描写等问题。本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当事先布置学生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学习《金岳霖先生》以后,学生知道写记叙文的方法,再通过互评互改,促使他们写好记叙文。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你们读了很多书,接触到了书中的很多人物,其中哪些人物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
  生2:《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生3:《藤野先生》中的藤野。
  师:这些人物为什么能让大家记住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鲜明的性格特征。今天我们就通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来了解一下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二、文本研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师: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用一个词概括金岳霖的性格特征。
  生:有趣。
  师:文章选择了哪些具体的事来直接写金先生的?每件事又是如何写的?
  (学生回答:略)
  师:作者对金岳霖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都是从细微处人手的,我们把它称之为——
  生:细节描写。(齐答)
  师:关于细节描写,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中曾说过:“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完整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可见细节与主题的密切联系。本文的细节描写都是与金先生的性格特征“有趣”紧密联系的。
  文中还有一些具体材料,如对朱自清、闻一多穿着的描写,对金先生的学生王浩的叙述。这与本文主题有关吗?能否删去?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
  生1:对闻、朱二位先生穿着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烘托金先生穿着的古怪。与主题是有关的,删去了对主题的表达是有影响的。
  生2:对王浩的叙述突出了金先生的有趣、有大学问,因为王浩也很有成就,他是金先生的学生,且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这也与主题有关,删去了也同样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师:文中已通过一些材料表现了人物性格了,这些删了又何妨呢?(略带刁难的笑)
  生:(陷入沉思,渐渐有相互讨论声,片刻之后有一学生主动站起来)这些都是从侧面选材,避免了描写角度的单一性,且更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特征。(全体鼓掌)  师:本文从多角度选材,选材精当,写作方法运用恰当,刻画了金岳霖先生具体而鲜明的性格特征,是写人记叙文的典范。
   三、运用所学。评改文章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对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上次我们写了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要求同学们写出人物的个性。今天,大家就先一起来评一评上次写的作文并打分。评改要求:主要从选材和刻划人物方法两方面进行评改。文章结构、语言等其他方面则不作严格要求。打分以70分切入。全班分成三组,每组负责其中二篇,按要求评改。(课前印发事先挑好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篇学生习作,布置学生课前阅读)
  生1:习作一《雨中天使》  (1)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2)记叙了一件事,但没能深入刻划人物,人物性格不鲜明,形象较单一。这与选材的单一、叙述的冗长是相关的。
  (3)写一个人物应注意通过多片断(不一定是完整的故事)、多侧面,用简省的语言刻画性格,表现主题。本篇侧重记事,而非着重写人。
  得分:70  生2:习作二《他》  (1)本文的选材尚可,但4、5、6段材料没有很好反映主题,叙事的侧重点没有把握好,细节描写应紧扣主题。
  .
  (2)第3段的外貌描写可与第2段交换,通常描写人物应从最直观的外貌写起。
  (3)第2段没能通过具体材料体现父亲的温和、体贴,显得单薄。
  (4)总之,由于材料的处理不当,使得文章的内容单薄了,应作一些修改。
  得分:76
  生3:习作三《我的外公》
  (1)能从人和物两个角度去选材,选材精当,很好地反映了主题,并与开篇相照应。
  (2)结尾处的概括稍显片面,如果修改一下就更好了。
  得分:82
  师: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评改示范,同桌互评互改。
  生:(相互评改作文)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适当点拨,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如何将教学理念在日常的备课中很好地体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准备外,还要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设计要有理念支撑
  在备课时,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考虑到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现状,我们制定了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案。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多关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文本研读为桥梁,以评改学生习作为具体措施,较为巧妙地教授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教师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试图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颇为默契的齐声回答,老师略带刁难的微笑,以及学生自发讨论后的踊跃抢答。都是平等、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的较好体现。  教学设计要思想先行,要有理念支撑。作为教师应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便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智慧地教学。  第二、教学设计要目中有人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在教授本课之前,教师就有针对性地布置了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意在更直接地了解学生 记叙文写作的现状。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写作中的普遍问题,其中以围绕中心选材和掌握刻划人物的方法问题尤为突出。在文本研读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先问“用一个词概括金岳霖的性格特点”,接着问“文章选择了哪些具体的事来直接写金先生的。每件事又是如何来写的”,最后问:“文中还有一些具体材料,如对朱自清、闻一多穿着的描写,对金先生的学生王浩的叙述,这与本文主题有关吗?能否删去?为什么”在作文评改的具体设计中,教师选择了好、中、差不同层次的作文,先让同学们发挥集体合作的优势分组评改作文,然后师生交流形成较为全面的修改意见。以此作为范例,最后让学生同桌互相评改。通过有层次的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通过教师对作文的指导性评改到让学生放手评改的转化,既充分尊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渐进性过程,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但在教学中。有些地方并未能将“目中有人”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通过本课的教授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备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
  第三、教学设计要体现自我
  教师是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自我的资源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过程。备课时勿忘自我,注意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使教师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倡导“三问”: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三问这样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用这“三问”来衡量本节课韵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还停留在第一问。在设计教案时教师更多的只是考虑自己的教学目标能否迭成,而无暇、更无意识去思考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或怎样设计最有效。仔细想来,本节课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设计上还不够细化。未能更明确地让学生分工协作,这就使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若上课前能多问自己“怎样设计最有效”“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那必将使教学设计更优化。
  因此,教师应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内容与人(师生)舍一。进入备课的最高境界,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教学行为策略的高效与完整,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第四、教学设计要注重创新
  俗话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所处具体情境和经历的过程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源自备课的创新。注重从备课开始渗透新理念,体现新思想,采用新方法,才能备出特色,设计出优秀的教案,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学设计不能唯教参、唯现成教案,应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教师大胆地将单篇课文的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了整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把这篇课文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写记叙文的相关方法,这与单纯分析文本相比则更有效。创新要与有效性相结合,否则所谓的“新”就成了“花架子”。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一种倾向,课堂上学生虽然积极参与,很是热闹,可热闹之后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却鲜有掌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却少有触碰。教学设计的创新应避免这种倾向。
  总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设计要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要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显著的效果。也就是说选择、运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整合读写策略,提高教学效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