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语文高考说明将“探究能力”列为考查的六种能力之一,并指出“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这样描述探究能力:(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应该说,这是一种回归语文本质评价的进步,但是问题马上随之而来: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往往天马行空,将“个性阅读”变成奇谈怪论,唯猎奇新解是选。由于中学生尚缺少文艺理论的修养,在鉴赏和创新过程中缺失评论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答题者往往不知所以然,论证过程被忽略。
我们无法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增修属于大学中文系专业课的《文艺理论》,因为这脱离当前语文教学的现实,但是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在选修课《唐宋诗词选读》第一节课上,我就告诉学生,这一选修内容的考试题目是任选一位唐宋诗词作者写评论,推荐了一些名家评传书目,对学生读古代文论不作要求,怕学生吞咽不下消化不了,想依靠课本中所附的文论、诗词论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以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唐宋诗词选读》为例,几乎每篇课文和模块后面都有针对教材的文论、诗词论,并且皆为名家经典之说,各家论点见仁见智,论述论证简洁精辟,不失为学生学习评论的范本。打开苏教版“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一模块的“品读与探讨”,可见以下题目:
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章粢质夫作水龙吟咏扬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宋张炎《词源·杂论》】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
学生在答题之前,首先,要弄懂论者的观点、角度、论据,不论你支持哪种论点,你必须在立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引申,这是一个有效训练。其次,强调古代文论的经典引用价值。在评论文章和探究题的分析论证中,古代文论是支持论点的权威佐证,是创意解读的支持和基础。为此,我在要求学生诵读诗词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经典文论并背诵。 作为《唐宋诗词选读》课程的配套作业,每节语文课前的“课前五分钟演讲”题目我规定为“寻找我喜爱的一个(首)诗人(诗词)”,五分钟的时间很紧张,但在学生做的课件和文案中,几乎没有人不引用古人的文论,尽管有“卖弄”之嫌,但确实增加了赏析的含金量,以学生演讲的赏析林逋的“山园小梅”课件为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出自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疏影”状其轻盈,写出了梅花那种淡然优雅:“横斜”传神写出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提供了一个美妙背景。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鲍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有古人评价“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此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期末考试我守诺没有改变题目,收上来的评论文章色彩缤纷,有两点使我欣慰:一是学生几乎每人都读了一本评传,记住了不少逸闻趣事,我觉得知道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知道好;--是学生多少都记住了几个古代评家的人名和几句名言术语,有的还半生不熟地啃下了一二本文论专著,对照诗词,能说出一二处所以然总比什么都说不出好。这就是我教和考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