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意义上的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广泛的题材、精巧的构思、深婉的意蕴、真挚的情感、诗化的意境、优美凝练的语言,构成了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独特魅力。苏教版高中语文开设了选修课《现代散文选读》,旨在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对散文的艺术特性有初步的认识,积累一定的散文鉴赏方面的经验,并唤起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进而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热情与勇气。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享受散文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智慧、思想与美感呢?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望方家不吝指正。
一、写人散文悟人学
人,是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和表现的最重要的内容。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即人学。”而作为“人学”最主要的构成因素就是人物形象。只有深入细致地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能真正领悟“人学”。
写人散文以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为中心,但和小说中的人物相比,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亲切、自然、感人。像胡适笔下的母亲,粱实秋笔下的国文老师,刘鸿伏笔下的父亲,粱衡笔下的辛弃疾等,这些形象都是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这是因为散文一般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是作者亲自经历或感受的产物。人物的身上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有着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像小说那样靠完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展开。而是靠一两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来凸显性格,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来突出人物最具个性的一面。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抓住这些特点来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深入主要人物的内心,通过对话交流。领悟人性的真、善、美。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一面:母亲“每天天刚亮时,……叫我披衣坐起,……到天大明的时候,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每天”“催“等字眼揭示了母亲对“我”教育督促的严格,而“天刚亮时……披衣……天大明……才把我的衣服穿好”这些细节则凸显出母亲严格之中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当“我”害了眼病总医不好时,母亲听说用舌头舔可以将眼翳舔去。就“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一个“舔”字则写尽了母亲悔急交加下的拳拳爱子之情。再如维·彼·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中写小盖尔卡眼中山中傍晚的景色。作者把傍晚比作“一位温和的、长着大胡子的、沉默寡言的老爷爷”,把景写得富于变化而又生动形象,让我们明白小盖尔卡虽有成人的影子,但她毕竟还是孩子.这也使得小盖尔卡这一形象更加的真实感人。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散文强调抒写真情实感,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是自己曲折心灵历程的刻画,从中我们都能读到一个活生生的“我”。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平淡的叙述,把母亲忍辱负重的悲苦形象刻画得人木三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沉而又质朴的爱.对母亲苦难命运的深深同情和怜悯。再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我们通过“奔走沙场”“笔走龙蛇”的对比,透过“血溅战袍”“泪洒纸笺”以及“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等字眼。都会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当我们面对这些鲜明生动的形象时,又怎能无动于衷。它必然会渗透到我们的内心,丰富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二、记事散文析意义
记事散文以叙事为主,所叙之事往往是作者印象最深、感受最深、具有丰富意义的。记事散文的意义一般表现为道德意义、历史意义和人生意义等。一篇作品中常常多种意义并存.但不在同一层面上:有的意义粘附在形象之上,而有的意义埋藏在形象背后;有的意义体现在作品的叙述层面,有的意义则隐含在叙述层面之下;有的意义可以直接被感受到,而有的意义则是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得以体现。
教学记事散文。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和挖掘作品的丰富意义。如丰子恺的《送考》中写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的情形,作者不惜用繁笔写尽旱情之重。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我们描述这些,其意义何在呢?从下文不难体会作者是为了衬托那帮小学毕业生,只知埋头迎考。而对眼前如此感人的场面竟然不闻不见,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痛心。更让人遗憾的是孩子们所问的问题,也就是他们的学习内容,作者特地一一列出。其意义可能决不是为了表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吧?当我们读到孩子们考试前后的言语、神态及动作时,我们会感到震撼,“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结局和此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不禁会思考:是什么无形之中增加了年幼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可以说是扭曲了孩子正常的心态?从作者在叙述层面下所隐含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在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对学校有着高下等第之分,而能够考入省立学校就似乎有“无穷的后望”。“一辈子荣华富贵”。当我们能够读到这些时。或许才会体会到作者风趣的描述中所隐藏的深刻的道德意义。
再如王英琦的《看社戏》叙写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看戏的事情,然而作品的人生意义却是非常深刻、丰富的。作者把意义粘附在形象之上。看戏的人风雨无阻,瘾头十足,他们没有太高的审美需求,就是看个热闹;唱戏的尽管生活艰辛,演起戏来却是十二分的卖力。“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土生土长的人们来说,看戏的意义难道只是劳动之余的娱乐吗?这是他们“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这些唱戏的。虽然“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而台下却饱尝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给我们描述了底层人民艰难的生存境遇,她所看到的是人生之戏。
三、抒情散文品情思
如果说写人散文是以人物形象感动人,记事散文是以事情的意义吸引人,那么抒情散文则是以它独特的情思感染人。抒情散文的情思是真实、纯粹而又复杂的。其真实性体现在作者心口如一,独抒性灵;其纯粹性体现在作者有所过滤,有所选择;其复杂性则源自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教学抒隋散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披文人情,去探寻文中的感动之源,并思考抒情散文是如何让我们感动的。具体地说:
(一)要抓住文字促想象。如品读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第一段,可以让学生抓住写景文字想象作者笔下翡冷翠山中的自然景色,在想象中去感受那阳光、那风息、那空气的美好。那阳光“正好暖和”;那风息“温驯”且带着“幽远的淡香”和“滋润的水汽”;那空气“明净”,让如画的自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一切都是这样的完美,没有一丝瑕疵。
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要领着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如能读出语言的节奏,往往就能触及作者的情思。如品读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第二段。在诵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言节奏整体舒缓之中又有着轻快的跳动,这正是作者在惬意自由的心境中难以掩抑的激动和喜悦之情的流露。
(三)要巧设问题,促成对话。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第一段中将山中景色写得异常美好,我们不禁会问:山中难道什么都是美好的吗?学生结合已有的体验,不难想象到山中的冷清、孤独和恐惧。那么这又作何解释呢?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抒情散文情思纯粹的特点。正是因为作者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喜爱之情,才使得他写出了如此纯粹的文字。再如第二段,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简单的语意表达得如此繁琐?在思考中我们可以逐渐明白抒情散文是如何让我们感动的。作者总是能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因子,或是对自然的喜爱,或是对生活的热爱,或是对社会的认识,或是对生命的感悟,并恰当地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感动自己的东西抒写出来,以此来感动别人。
四、写景散文感意境
写景散文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散文的意境,就是作者的心境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它能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诗情是指作者真挚而又流转不定的情思;画意是指文中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和想象的美丽画面。许多散文作家都是以诗人般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灵在感悟着身边的一切,像画家一样手拿调色板给我们绘制着一幅幅美丽而又动人的图画。教学写景散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意境,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教学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我们可以先抓住作者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描写。来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客观物境。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了各种各样的气味、复杂而神秘的音响、在静寂中攀援编织的黑蜘蛛、神情变幻玲珑活泼的小鸟、忙碌紧张的蚂蚁以及不同光的变化,这些物象构成了一个宁静、自在而又神秘的自然境界。而作者始终是躺在树叶和泥土之上,心无旁骛地在观察和倾听着,他似乎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内心没有孤独,没有伤感,没有惆怅和怜惜。这种心境和文中的客观物境协调一致,在自在静寂的审美氛围中抒发出对自然审美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人要接近自然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更不要表达什么预设的想法,要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五、状物散文窥性灵
状物散文侧重于物的描摹,但它不同于说明文的科学介绍。而更多的是作者某种情感的寄托或是某种心志的表白。莫言认为“状物散文”不是产品说明书或《辞海》条目,而是文学作品,作家应该写出对物的独特感受,而读者应该读出大于形象的思想。咽此,教学状物散文应引导学生在了解所写事物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窥视作者性灵的独特抒写。 如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帐一样写了葡萄从窖中到出窖。到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着色、下架,再到人窖的全过程。读完这篇文章,如果我们只是了解了葡萄种植的一些基本知识。那就太让人遗憾了。我们从中要读到葡萄在作者的心目中不单是物,更是生命的呈现。就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演绎着一段自然而又完整的人生历程,不同的是葡萄的生命历程是周而复始的,而人只有一次。葡萄在四季之中经历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像生活中的智者,是真正懂得生活并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的。严寒的冬季,它恬静地“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而春天一到,它就“等不及了”。在窖里就绽苞吐芽了;到了四五月份,葡萄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甚至让人感动,它“拼命地”吸水、抽条,迅速地开花、结果;到了秋天,实现了生命价值的葡萄坦然下架。又被剪成“秃子”,等待入窖。一切是那样的自然,一切是那样的和谐,一切是那样的恬静。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到形象背后的意义呢?作者借葡萄抒写出的是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透过宁静的葡萄园,我们或许能看到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再如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作者以灶头这一事物为核心展开联想和想象,赋予物以浓浓的文化韵味,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江南灶头的完整形象,也能体会到江南特有的风土人情,更能感受到作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脉脉温情。文中的灶头已经融人了作者太多的情感,成了美好生活和温馨家庭的象征,灶头的消亡,在作者内心留下的不能不说是永远的遗憾。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绝对是一个热爱生活、情感细腻的人。
六、议论散文启思维
议论散文侧重于议论说理,但议论散文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孙犁认为散文中的议论是“自然事物演变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散文作者主观的前提”。哚光中说:“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和理性。”他认为散文的知性不宜“直露的推理”,“应任智慧自然洋溢”。从这些见解中,我们可以大致体会到议论散文的基本特点.那就是不怎么依赖逻辑,更多的是作者从感性出发。自然牵出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教学中应遵循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思维的乐趣和思想的力量。
如鲁迅的《春末闲谈》一文。作者由春末觉着夏意,自然想到故乡盛夏的细腰蜂,想到细腰蜂捕食青虫的趣事,在感性的描述中逐渐得到理性的认识: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接着又由细腰蜂极高明的麻醉术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并指出这种精神控制术不如细腰蜂那么奏效。进而表明现在的、外国的一切愚民政策都不会那么奏效的,因为人不是青虫。然后又以对造物主的谴责来讽刺统治者的愚蠢,继而援引“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强调人的精神不是那么容易被控制的。最后回到眼前现实,讥讽给统治者带来“例外的希望”的所谓“特殊知识阶级”。作者由自然界中细腰蜂捕食青虫的趣事联想到中外统治者试图对人实施精神控制的可笑行径,将严肃的主题纳入到“闲谈”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睿智,而幽默风趣的语言又让我们时时感受着思维的乐趣。忍俊不禁之中让我们经历着一次次思想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