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生命的延续,取决于教师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如果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人文”皆无。
我虽然执教了十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创建语文情趣课堂的首要条件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兴趣浓厚,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在与教师、文本、同伴的倾情对话中提升认识,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我侗常用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以“物”激“趣”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以“物”激“趣”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太空飞船“神舟号”升空的录像片,并请学生坐上“神舟号”共同登上月球。银幕上随即出现了一幅浩瀚宇宙、群星闪烁的背景图。这时,再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热烈的氛围中交流,在交流中拓展,在拓展中提高。
(二)以“景”激“趣”
1 创设生活情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直观可感的生活情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轻松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课件、简笔画或者生活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生动地展现在儿童眼前,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我就以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然后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四季情景的再现,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激起强烈的情趣,学生观察更为仔细。
2 创设音乐情景。通过音乐的渲染,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因为音乐是一种具有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极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把音乐与课本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我就是这样做的。
(三)以“情”激“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趣教学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形象,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以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向儿童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的理想情操、审美情操,并在其中学习掌握语言文字。“教材——学生”之间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要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教师应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善于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形象。体会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情感,其主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如果没有朗朗读书声。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的感情熏陶,因此,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能让课堂情趣飞扬。《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我就是这样做的。
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教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我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喜欢一个人思考的,就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想;喜欢几个人一起学的,就让他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有几个学生在研究“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人”。交流时,我让学生们比一比谁最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有学生说:“他是个奸诈贪婪的人,因为他不会吹竽却骗齐宣王说会吹,骗取俸禄。”有学生说:“他是个会见风使舵的人。他见齐宣王好骗就想办法蒙混过关。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固定的收入。后来他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有学生说:“他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你想啊,在那时候,欺君是要被砍头的,而他竟这么胆大,敢骗齐宣王的钱;他又是个心细的人,他打听到齐渭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吹,就逃之天天。”又有学生说:“我从图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个狡猾的小人,你看。他一只眼睛斜着看,一只眼睛半眯着,嘴角歪着,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肯定在想:该死的齐湄王,就在我发财时来捣乱,断我的财路。”……
学生们多能想,多能说啊,这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想多说的结果。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