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30

[ 周武忠 文选 ]   

刘邦怎么逃得那么轻松

◇ 周武忠

  《鸿门宴》是《史记》中备极神奇的笔墨,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几乎全都人选此文,我也多次执教过这一名篇。像往常一样,项王发怒、项伯夜驰、刘邦攀亲、鸿门宴开、项庄舞剑……随着情节的进展,师生们仿佛进人了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鸿门宴的现场,杀机暗藏,令人紧张!可是,上到“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一节时,忽然有一个叫陈兆的学生提出质疑:“老师,你不是说鸿门宴是一场很凶险的宴会吗,可是刘邦怎么会逃得那么轻松呢?”
  “刘邦逃得那么轻松?”这可是我以往备课时未曾考虑过的,也是以往历次课堂所未涉及过的。我略略镇定一下自己:“陈兆,你先给同学们说说,你怎么会觉得刘邦逃得很轻松呢?”陈兆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这一点从文章当中很容易看出来:‘刘邦起如厕’,说明他起身离开宴会了,如果项羽这一方真的蓄意要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应该时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这个时候肯定会引起项羽一方的注意——他是真的要上厕所呢,还是想逃跑呢?而且,他还招了樊哙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将一起出去,樊哙刚刚给所有在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怀疑吗?你上厕所要带这么一位勇士干什么呢?总不会让他给自己准备手纸吧?(大家笑出了声)可是这样重大的动作居然没有引起项羽一方的怀疑,我觉得。这里好像留下了破绽,可能是太史公的疏忽吧。”我暗暗道好,这番话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太史公难道真的留下什么破绽?会不会别有原因要读者去体会?我紧张地思考着——“陈兆同学能深入钻研课文,在一般人没有感觉到的地方设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掌声给他!”接着我话锋一转,“至于这里的有关描写是不是暴露了太史公的破绽,我们还可以再来探讨一下。首先,我觉得(刘邦起如厕)这个环节,从项羽这个角度来说,肯定是不会那么高度关注的。为什么呢?通过前面的描写,我们已经知道,从内心来讲,项羽是不想甚至不屑在鸿门宴上铲除刘邦韵,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白矜攻伐。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两军阵前诛杀刘邦,让天下英雄看了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有妇人之仁,比较优柔寡断。综合一下,项羽从内心来讲并不想杀掉刘邦,因而不会太留意他的举动。”“但是,范增怎么也会不注意呢?”陈兆又追问了一句。“问得好!其实,我在回答项羽的时候已经转到这个问题了。我决定考考大家。”陈兆盯得很紧,可谓步步紧逼,真的要把老师逼进死胡同呀!(笑声)同学们看看,谁能帮老师来回答一下:范增这个项王手下的第一谋士,鸿门宴这一场戏的真正导演,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疏忽呢?”
  同学们纷纷紧蹙双眉展开思考,可是过了好一阵还是无人接茬。于是我开始启发:“范增一开始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这样疏忽?”学生们立刻给予否定,他们找出了范增的言行:以目示意、举珏示意、招来项庄舞剑试图取刘邦性命。“那么这个时候他老先生为什么就不管了呢?你想一想,在鸿门宴上铲除刘邦是项羽和范增之间的一个约定。当两个人合作干一件事的时候,怎样的情况最能够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用一句话给予了总结:“应该是一方尽心尽力。而另一方却敷衍了事。甚至‘扳倒桨’,非但不合作,反而干扰破坏,尤其是当这种消极怠惰发生在主要责任者身上的时候。打个比方:学校让老师带领几名学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如果老师老是消极怠工,那么几名学生肯定会很受打击,最后很有可能就会撂挑子,不管了。再来看看。鸿门宴上出现的这个变化,也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我们有理由认为鸿门宴的总导演是范增,但是,从责任大小来看,主要责任人,也是主要受益者应该是——”“项羽!”同学们齐声回答。“对,是项羽。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推断:范增之所以在这个关键性环节上消极无为,肯定是受了这种心理的驱使:我一门心思的要杀掉刘邦,为的是帮你项羽除掉称王之路上最强劲的对手,为你荡平天下扫清道路,主要受益人是你项羽啊,你倒好,因为刘邦的几句好话就飘飘然发起慈悲来,完全忘记了我们的约定,以目示意你不见,举珏暗示你不理,我好容易招来项庄想让他借祝寿之机斩杀刘邦,偏偏站出个项伯,夹七夹八、胡搅蛮缠,人家是你的叔父,项庄当然不敢得罪,你也不知道站出来把你叔父喝退,眼睁睁看着人家把一场好戏搅黄。好,你一而再,再而三给我捣乱。我也索性不管了,反正刘邦将来要夺的是你项羽的天下,又不是我范增的江山!”
  同学们频频点头。接着,为增加说服力,我又举了范增的另一件事作为补充: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问计,对一心想要攻打荥阳城的范增也产生怀疑,之后范增不是向项羽剖白内心,反而一怒之下率兵离开了项羽,结果还没到彭城,背部发疽死去了。从这里也可以充分看出:范增这个人遇到关键时刻,往往任气使性,率性而为,结果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事态往坏的一面转去,最后到达无法挽回的地步。由此看来,鸿门宴上范增出于对项羽的失望而任气使性,坐视刘邦如厕而不管,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据此还可以进一步推论:项羽一方在鸿门宴上的失败,责任不全在项羽,范增也有一定的责任,是两位谋划者共同的失误造成的结果。这一点,老师备课时完全没有想到,而且就老师所看到的评论赏析这篇课文的文章而言,也还没有看到哪位作者这样评析过。我想,这个观点,应该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所以,“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陈兆!”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刘邦怎么逃得那么轻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