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成长,单元目标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文中的主人公英子跟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这篇课文相对于其他课文,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呢?我的思考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以心灵的求知为主线,充分地阅读与表达,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追求教师学生与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达到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式阅读是对话主体间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敞开和接纳。如何寻找打动人心的话题,实现交流的过程?我对学生与文本这两者进行深入探究,形成创设沟通环境,铺就求知线索、纷呈思想情感,进而实现教学策略的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中成长,泡在甜水里,只享受着爱,却体会不到艰难;当然也有生活在爸爸的沉重呵斥阴影中,极少有机会享受细腻父爱的学生。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呢?经过反复研究文本与学生之后。我发现那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如山的父爱。
于是在上课前我就开始播放影片《城南旧事》中《送别》的歌曲,来营造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淡淡的忧伤氛围。这是课文中提到的毕业时唱的郦歌,长亭、古道、连天的芳草、晚风拂柳、清笛呜咽汐阳在远山的那边……歌声市融人了亲人送别时静静的无奈与忧伤,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此时,我由情境人课文。问学生:同学们小时候有没有因为起床晚而迟到的经历?你们的父亲通常是怎样对待的?我们印象中的父亲也许是大声呵斥,粗暴而严厉的。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林海音,认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静静地自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知。同时,提出—个问题: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的哪些事情?
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有:①鼓励我独自去参加毕业典礼。②我起床迟了。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棉衣。③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④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顺应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并主动质疑: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事情,先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件事为什么让你感动?”
朗读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
学生①:“行毕业典礼时候,我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问爸爸能不能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件事最令我激动。经过六年的努力,英子成为学生的代表,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英子是多么想让爸爸也见一见这样的情景,让他也高兴啊。
学生②:“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最鼓舞我。要是我的爸爸能常常这样激励我。我会很感激的。
学生③:“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首骊歌虽然是英子的同学唱给英子等毕业生听的,可是我联想到英子的爸爸因为病重躺在医院里,觉得心情特别沉重,如果英子爸爸的病后来好了,那么该多好啊。
学生④:“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一读这句子,我就感觉自己的担子很重。
诸如此类动情的朗读,使理解与体验相融合,将文本由内容理解聚焦于亲情体验上,亲情的旋律洋溢在课堂上。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齐声合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再次交融。学生走进文本越深,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父女间的感情之深。随着学生对浓厚亲情的体验加深,许多疑问就迎刃而解。
疑问①:爸爸为了不让我赖床而狠狠地打了我,可是后来为什么又去学校为我送棉衣? 学生一:爸爸打我是对我严格要求,是一种严爱,而去送棉衣也是因为爸爸关心我、爱我。
疑问②:“我”得知爸爸去世后为什么能那么镇定安静?
学生二:因为老高的话让我意识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学生三:还因为在这之前爸爸已经多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了,还有课文开头爸爸在病床上对我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
教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非常深人。刚才说到“我”长大了,大家能说说除了课文结尾外,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长大啊? 学生一:自从爸爸打了我以后,我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在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上台领毕业证书呢。这就证明我长大了。
学生二:爸爸为了锻炼我让我自己去银行寄钱,尽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有一次感冒发烧,爸爸妈妈单位加班忙,让我自己去医院看病,像作者写的一样,我一开始也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做,可看完病之后我觉得自己真的了不起。原来看起来很难的事情要真做起来也不一定很难。 教师:你和作者产生了共鸣。阅读文章。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你体会了一次真正的幸福。
疑问③:我长大了,那结尾直接写“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很多手举了起来。
学生一: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说爸爸去世了,通过爸爸去世这件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疑问④:课文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爱花这个情节?
学生一:从这个情节就能看出爸爸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学生二:爸爸爱花其实是爸爸爱女儿的象征,因为后文邻居说他是因为爱花才生了四个女儿。
学生三:我觉得我就是爸爸种的一棵花树,爸爸很细心地培养我,让我一天天长大,虽然花落了,可是结出了果实,爸爸去世了,我却真的觉得自己长太了。
学生四:我觉得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教师:是如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呢?
学生四:参加毕业典礼时“我”的衣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而爸爸没有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想起昨天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时爸爸最喜爱花,可院里的花今年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几个,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了。
学生的讨论真是太好了,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这时候就势让学生再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标题的含义,从而结束这次与作者的交流: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噩耗。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只有这种以对话为土壤的语文教学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只有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走向学生的心灵,语文课也才能成为有情义有趣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