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那么,如何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呢?
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的氛围,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发展批评性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书本结论,怀疑教师和同学的观点。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勇于“异想天开”,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做出判断,质疑问难。如《小学语文教师》介绍:齐兆生老师在教学《颐和园》时,当学生提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滑”用错时,齐老师没有直接释疑或粗暴地否定,而是先表扬提问题的学生爱动脑筋,再让其他学生发表看法,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给学生们创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结果,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明白了“滑”没有用错,而且通过对“滑”字的思考和感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宽松的气氛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齐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置之不理或简单地给予否定,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客观事物的丰富、复杂,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提问前先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并允许差异、距离的存在。积极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进行自由的讨论,让个性化解读在阅读课上有充分的自由。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在集体研讨中解决,使本来已解决的问题能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更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讨论和争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唤醒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教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例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说:“文中说:‘金字塔有多高,沙堆就有多高’。同学们认同这句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用作图的方法来示意,有的则用文字反驳。这位老师用巧妙的点拨唤起了学生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引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们应树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时,老师就放心了。久而久之,学生便没问题可问,没问题可思。没问题可争了。其实,孩子的大脑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说得最多的话便是:“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别人回答了他的问题后,新的“为什么”又会出现。因此,我们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意通过情境、设疑、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课堂上更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批判性思维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探究训练途径
1 教师做好示范。成为学生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老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看菊花》时,我发现文章第二段介绍菊花美,第三段赞美菊花不怕冷,可作者却把“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摆在第二段,我经过谨慎思考之后把这一句放到第三段:“爸爸说:‘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瞧,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通过对课文这一句进行质疑、评判。为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作出了示范。这项训练,学生很少做,现在老师先作示范、引导,以鼓励学生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学会批判性阅读。 2 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我们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例如,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老是陷于“原来遇到这类问题我是如何如何”,是否也应自我批判一下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的研究方法,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来思考问题,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落花生》一课,“教参”认为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做外表好看的人。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到底是‘花生”们,“苹果”们,还是“石榴”们?经过讨论。更多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懂得了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教学《三袋麦子》时,我先让学生对小牛、小猪、小猴的做法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还最后安排了一个讨论:如果土地爷爷也送给你一份,你有更好的想法、做法吗?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从三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启发,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大家不再是一味地想当小猴式的人物,而是取三个人物之长,既要像小牛一样节俭有计划,又要像小猪一样会享受生活,更要像小猴一样有长远意识,懂得开创未来。
3 经常开展辩论,提高批判能力。善于辩论是批判性思维表现的最高层次。学生在认真倾听、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以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还必须大胆地站出来辩论。因此,针对热门话题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论时正反方不分对错,只要说出理由即可,这样,会解放学生的思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对于方便袋的使用问题,我就设计了一场辩论。正方说方便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反方则就方便袋带来的污染等进行有理有据激烈的反驳,辩论结果当然是没有谁对谁错,但在辩论中学生们明白了:环境保护意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 又如对于“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星期五是先做完作业再玩,还是先玩会儿再做作业”“如何看待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两面人的现象”等等话题,我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或理解参加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诚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发表批判性的见解有时会偏离文本本义,甚至由于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解走向片面和错误。如一个孩子学完《永远的白衣战士》后,十分抱怨地说:谁叫叶欣这么逞强呢?一个孩子学完《挑山工》后,非常遗憾地说:挑山工啊挑山工,谁叫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去当这个苦力呢?一个孩子学完《狐假虎威》后,神气十足地说:多聪明的狐狸呀。你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等等。尊重学生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不等于忽视文本原义,批判性阅读也应不违背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不仅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有更多更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