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古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历史瑰宝。那花前月下的浅酌低唱,那报国无门的慷慨悲歌,那“执手相看泪眼”的离愁别恨,那“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豪情,那奇妙的意象。那迷离的意境,那和谐的音律,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无不令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就是呈现在我们师生面前的文学盛宴、艺术园林。如何当一名膳艺精湛的厨师,烹制一道道佳肴名点,让同学们尽享美昧,吸取精华?如何当一名学识渊博的导游,引领同学寻幽探微,尽赏旖旎美景,陶冶情操?这些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更要深入思考。 为此就要解决目前的诗歌教学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这样的教学过程: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术语的套用)。一次两次还好,次数一多就显得太死板,淡化了诗歌的韵味。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教师一支笔,一张嘴,单调乏味的讲解。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如果还仅限于这种教学形式,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的,更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的复杂化
1 多媒体的过度使用。诗的内涵是丰富而深邃的,很多的内容和意象都要借助于理解和想象,而一味单调机械地呈现多媒体,让学生对诗歌的想象的空间被瞬间填满,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而且花哨的画面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 一味的朗读吟唱。诗歌需要读,也可以唱,但如果一味地朗读吟唱,反复强调读,单个读,集体读,自己唱,别人唱,把文学欣赏课变成朗读课、唱诗课,这也是偏离了教学的宗旨的。 3 过度的拓展。有的老师在一首诗的教学中,拓展太多,或对作者的奇闻逸事过多的宣讲,或对相关的诗作大量的介绍,或对诗作中的一些典故作过细的展开,简直成了考据或者考古了。
四、应试模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常常强调这样几个方面:1 文学常识的记忆。2 关键词语的理解。3 重点字句的含义及情感的体现。4 表现手法的挖掘。把诗歌教学、诗歌欣赏变成了急功近利的训练,失去了美的享受。
在现今的高考模式下,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中,诗歌的应试教学与诗歌的文学欣赏,确实存在尖锐的矛盾。如何处理?我认为。在现今的环境中,应试教学也是必须的,个中原因无须赘述。可以选择部分诗歌来作为示范,或者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作训练。在正常的教学中不能篇篇如此,重点还得进行诗歌美的陶冶,注重学生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不能养成术语的简单套用的陋习。因为我们现在毕竟还是高二,不是高三,还不必进行诗歌专题复习训练,否则,到了高三该炒夹生饭了。因此,我个人觉得高二的诗歌教学还应该从这样两方面下工夫:
一、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
1 诵读的指导。一味的朗读吟唱是不对的,但必要的朗读训练还是应该有的。可以对朗读作适当的指导。如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这样去处理句子的停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一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一涕下。”通过这样的朗读停顿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其内心的那种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悲怆。 2 多媒体手段的辅助。(1)音乐的引导和情境的创设。如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可以用民乐古曲《春江花月夜》来导人,用那优美的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人诗中那绝美的境界中去。(2)画面的直观感受的刺激。如在学习《望月怀远》时,可以用相关的大海与明月的图片,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迅速进人诗的意境。但要注意出现的时机,要在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3)电视散文或视频片段的补充,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
3 为诗配画。或者改诗为文。通过活动来体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为诗配画,训练的就是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然后再用形象与画面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可谓一举多得。改诗为文,既要求学生弄懂诗意。把握意境,同时,又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来传递诗歌的信息,再现诗歌的意境,这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会受到美的熏陶。
二、注意欣赏技巧的传授
技巧应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授,在传授中巩固。传授技巧不是仅为了做题目,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从技巧和手法的角度去对诗词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
1 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有关诗词的文学常识。(诗词格律等) 2 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3 要学生弄清特殊的语序和特殊的语言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等。 4 掌握表现手法的使用:烘托、对比、虚设、比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 5 常见意象的表情达意作用的归纳,如明月、鸿雁、杜鹃、松树、竹子等。 总之,要重在整体把握,重文学欣赏,要努力做一个好的厨师,做一个好的导游,引领学生欣赏诗词,提高文学品位,接受美的陶冶,切忌机械地肢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