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水平的高下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文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作文教学实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细察当今的作文教学,不免令人忧心忡忡。一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尤其是没有注重作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没有处理好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是预设生成和课堂激活生成的结合体,它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而随时都会产生。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抓住这些生成的细节,对学生回答作精妙、简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很多教学的火花就会进发,学生认知水平会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课堂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佳境;相反,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课堂生成的源头:教学设计备学生
笔者以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当预设课堂教学中会生成的问题和情况,进而引导学生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话题作文的拟题》教学中,教者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有意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人手,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片段之后说出歌曲名称,并说出喜欢的歌名,探讨喜欢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只考虑了激发学生兴趣,它符合了部分同学的品味,并没有考虑到还有一部分不喜欢听歌的同学的感受,因此当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投入进去,一部分同学因对这个领域的无知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导人教学目标时就可以摘录能涉及多方面内容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在这样一个大平台上,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去积极思考其中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提高效率,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学生谈不出理由或者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再如,在《话题作文的拟题》教学中,教师所引用的几个教学资源都因为不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尴尬、沉闷的境地。如教师投影这样的问题:请你以“风”“月”“简单”为话题拟题,这样的教学资源本身就带有抽象性,让刚进入初二的学生感到很诗意,很缥缈,产生一种无话可说的感觉,这样的材料怎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再有,在《品味细节描写》的教学中,引用的材料都是超出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选取的材料又都是片言只语,缺少材料背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理解,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当然谈不出什么内容来,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笔者以为这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预设生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导致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进行预设生成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优质课的前提。
二、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教学“卡住”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把“课堂生成”巧妙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笔者以为,“课堂生成”的关键时机往往是教学陷入僵局,学生的回答无法按预设的内容进入下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例如在《品味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中,教者投影了一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选择其中—个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在经过了几分钟的思考和练笔之后,一个学生在交流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后来连续几个学生的交流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显然,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的问题:无法把握细节描写和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时教师应当及时抓住这个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来辨析,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教者并没有对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这样一个教学难点也就这样放弃了,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莫衷一是,一团雾水。
三、提高课堂生成的价值:智慧点拨提效率
课堂教学所生成的问题比预设更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它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教学中的转机或者瑕疵,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引向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动态课堂。笔者以为在《话题作文拟题》中有几个课堂生成的问题处理得不够恰当。例如,当老师投影出具体要求“请你以‘风’为话题,拟三个标题”以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思考就提出了“我是风”等三个引用歌名的标题,对于这三个标题老师未置可否,紧跟着就打出了教师自己准备好的两个标题“假如风有颜色…‘我制造了一种风”,这个环节就这样过去了。很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明明已经暴露出了问题,而且已经有些偏离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因为从他们的学习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所拟标题和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理解透彻;学生对于所拟的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还没有深刻的理解。而我们的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思维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也是视而不见,只是为了把自己备课的内容演示给学生看。相反,此时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拟出的三个标题)作这样的追问: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拟题?你认为如果让你写这篇文章你准备写什么内容?你认为老师的题目好在哪里?学生就能借此机会重温拟标题的技巧及拟标题应当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去理解拟题的方法、所拟题目与文章内容的紧密关系。
再如在《品味细节描写》的教学中,当老师把影像资料播放给学生以后,面对模糊不清的画面,学生看不到什么细节的东西,因而也就不可能说出什么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面对这样的情况,上课老师再一次播放了影片,并作了“观看细节”的一点提示,学生很快地就发现画面上的男孩跑跳的动作、对着不满意的人大喊、给路边的人钱这些细节,学生对这样一个男孩的性格很快就有了深入的了解。老师在课堂生成问题上的两次不同处理。学生的收获就大不一样。由此可见,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入探讨,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应对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师丰富储备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可以理解的是,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那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普遍缺乏作为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
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正是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去积极思考,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不能被学生牵着跑。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将作文课的课堂教学引入到最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