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在中小学阶段重视汉字教学,符合汉语本身的学习规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汉字本身很复杂,难认难写难记。诸多的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多义字等,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掌握就不牢固,在使用时很容易读错或写错。例如在读音方面,对于形声字人们大多喜欢从声旁去辨音,这符合形声字的认知特征,但如将此法“放之四海”就难“皆准”,往往留下笑柄,如把“联袂”误读成“lidn jue”等。生活中我们易于从已知的,熟悉的汉字去推断未知的、陌生的汉字的字音,如由“侥幸”的“侥”确定“骁勇”的“骁”的音。诸如此类错误,不一而足。多音多义的误读就更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字形方面,学生常写错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望文生义致错,如人才倍(辈)出、计日成(程)功等;同音替代致错,如幅(辐)射、迫不急(及)待等;形似字替换致错;如欲盖迩(弥)彰、为虎作怅(伥)等;形音相近致错,如虎视耽耽(眈眈)、心恢(灰)意冷等。
其次语文学习的功利性也是老师忽视汉字教学的原因之一。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不管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宗旨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语文考试,尤其是其他科目的考试,写错字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因此,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得分高的知识点上,汉字教学自然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学生,有时老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字也是视而不见。
语文教学方向的偏失也导致了对汉字教学的忽略。纵观语文教学历程,除了小学低年级强调汉字教学外,在其他各阶段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老师关注较多的是句、段、篇的练习。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汉字都没有学好,那么又怎能学好更高层次的内容?
学生常写错字的现象,已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去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做出“错一字扣一分”,没有封顶的规定。这是国家针对学生写错字,用错字习以为常且无所顾忌这一顽疾下的—剂猛药。毋庸置疑,这对老师和学生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汉字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渴望学习这’一心理需要。结合汉字教学实际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文明史的载体,更是我们学习、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画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在追溯汉字的起源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探索方块汉字中潜藏着的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汉字的形体演变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汉字教学的重任。若要胜任这一工作,教师就应具备有关汉字教学的基本知识。其中懂得汉字学知识,懂得汉字的构形原理,才能从汉字的本源出发,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要做好总结分类工作。如指导学生掌握辨别字形的方法:根据意义辨别。如“阴”字和“荫”字,只要掌握了它们的意思就好分辨了;根据语音辨别。有些字虽然外形相似,但读音差别很大,如“绌”“拙”“咄”字,尽管它们都有“出”字,但它们形旁相差很大,记住了这些字音,将有助于辨别这些字形;根据语境辨别,有些音近词如“声明”和“申明”,孤立地看,很难做出判断,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加以鉴别。
总之,汉字教学要注意夯实基础,根据汉字特点,提示汉字形、音、义的关系,重视字义的理解,重视形近字、多音多义字的区别,结合课文,运用灵活多样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形式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为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