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48

[ 沈振秀 文选 ]   

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 沈振秀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课题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放任自流。缺乏正确引导
  
  个性化阅读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理解的多元性。但自主性、多元性不等于观点可以扭曲。
  教学中,有些课堂看上去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好似“百鸟齐鸣”,但是在众多的答案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的,可有人把哈姆雷特读成了“孙悟空”,那就是歪曲本意了。请看下面镜头: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生1:人要放下名利,排除杂念,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生2:要是有钱有权,苏轼就能欣赏到更美的自然风景,想到夏威夷就到夏威夷,想到威尼斯就到威尼斯。
  生3:要是没有闲适的心情,整天想公司的业绩好不好,董事长的位置能不能保住。就是给你全宇宙的景色,那也白搭。
  生2:那是他钱不够多,权不够大……
  生4:嗯。
  师无语
  这里,生2的观点显然有问题。将钱和权看成了人对自然审美的前提条件。我认为教师此时不能不说话或者唱高调,要抓住契机,让同学们质疑辩论,进而引导学生对苏轼的金权观点与生活情趣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譬如可以追问:假如苏轼没有被贬,身居高位,家财万贯,他就会更好地欣赏美景?现在有权有钱的人很多,他们都能欣赏自然美景,并有所感悟吗?
  为什么会出现老师无语带过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一,有的老师喜欢热闹的气氛,以为课堂讨论热烈收获就大,在课堂上做“好好先生”,放任错误观点。缺乏主导意识,忘记自己的老师身份,放弃平等交流中的首席地位。其二,有的老师“刻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一味强调“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忽视了在培养多元化思维的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三,有的教师课堂准备不充分,只备文本,没备学生,胸中有书,目中无“人”,再加上课堂驾驭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浅尝辄止,缺乏深入引导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位、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同学知识面狭窄,见解肤浅。思维迟钝。缺少个性;那些有个性的同学和老师交流起来,很多时候又没有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致使个性化阅读缺少坚实的支撑和严密的论证,缺少厚重的文化底蕴,多是一些即兴发挥。请看下面镜头:
  理解苏轼“我欲乘风归去”诗句。
  生1:我乘着风离开。
  生2:我想乘着风回家。
  师:这两位同学的理解都不错。下一步……
  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理解都不能说错,但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苏轼,从苏轼一生多次被贬的经历。去理解“归去”含义,并指导学生比较“归去”与“离去”差别所在,从而领会“归去”的妙处;更深刻地理解苏轼虽遭到打击但并不沉沦的品格,体会他那种笑对沉浮、寄情山水、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苏轼自已曾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动起“乘风归去”的念头。另外,“归去”,就像回家一样,把上天看做回家,可见他多么向往自由的生活,相比之下“离开”逊色多了。
  综上所述,大部分同学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对文章主旨挖掘不深,对文字的领悟止于表面,怎么办?我认为在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给予鼓励。对学生肤浅的理解应给予科学、准确的引导,用教师理性的认识,用教师探索的精神,用教师真诚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提升学生,让学生深入阅读。
  
  三、枝蔓横生缺乏方向引导
  
  在授课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学生会在一些很零碎的甚至与课文无关的细节上过于纠缠,旁逸斜出,而应该探讨的问题却被搁置起来,耽误了宝贵时间。但老师没有当机立断,调整方向。让教学的航船及时驶上正确的航线。
  品读《苏州园林》中有关描写假山沼池的段落。
  生1:到苏州去看园林要多少钱?
  生2:那要看你去几个园子了。
  生3:玩一天200元够不够?
  生4:有那么贵吗?
  生2:还有贵的呢。现在门票的价格……
  生5:我爸爸说,到张家界就需要……
  师笑而不语。
  这里,教学偏离了目标。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错把学生的争论当作生成,听由学生去进行无意义的辩论。  我认为比较妥当的做法是,老师应该肯定学生想到苏州园林去看一看、具体感受园林美的想法。不应该让话题继续下去.而是要顺势引导:“既然大家对旅游这么感兴趣,我们就来做个小导游,将苏州园林介绍给山东威海来的游客。课后大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看看苏州有哪些著名的园子。结合课文。任选一个园子写一段导游词,下节课交流一下。好吗?”
  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际上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大量阅读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保持强烈的读书、倾吐欲望;对教师来说,不应该只满足做一名教书匠,而应该既要有深厚的功底,更要有开阔的眼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融会贯通.开阔自如,并通过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

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