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06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厉来建 孙福惠

  2005年秋季,江苏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2004年9月省内部分条件较好的高中试用),三年过去了,使用新教材的一届高中生已经毕业并参加了新高考。山东、浙江、安徽等地也全部或部分使用这套新教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不断修订、完善,这套新教材获得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喜爱。
  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新教材的完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联系。引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高中语文新课程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课题组。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科书编写建议,针对苏教版教材内容、体系结构、编排特点、使用感受和建议等设计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含客观评价项和文字表述项两部分。卷一为客观评价项,设10个调查项目,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卷二拟定了对教科书六个方面的看法和建议的调查项目:第1项为师生对教材满意度的客观选择项,分“很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Vtl个等级;第2至第6项分别从师生对教材相关内容喜欢或不喜欢及理由、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或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师生在课程目标要求的“积累·整合”等五个方面的变化发展、对教材结构和编排的看法、教材主要优点和改进建议等方面设置问卷。本课题组于2006年5月底6月初在泗洪县六所高中、2006年11月下旬在宿迁市三所县中、2007年11月下旬在宿迁市区三所高中、2008年11月下旬又从泗洪六所高中中选择了两校共12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师生调查问卷1776份,其中教师问卷112份,学生问卷1664份。我们通过认真细致的问卷整理,数据统计,对参与问卷调查的师生体验、感受和建议,如实地进行了摘要、整合、提炼,分六个方面将问卷调查情况归纳如下:
  一、问卷一10项评价和问卷二第1项“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总的印象”的数据统计分别见表1、表2(教师112人。学生1664人,教师数字在前,学生数字在后):
  二、师生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专题、板块、课文、写作和口语交际、选修教材及其理由(按师生选择的人次多少顺序列举):
  1 师生喜欢的:
  (1)专题: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笔落惊风雨、此情可待成追忆、向青春举杯、寻觅文言津梁、直面人生、慢慢走,欣赏啊、我有一个梦想、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像山那样思考、和平的祈祷。
  (2)板块:精神支柱、永远新的旧故事、词别是一家、底层的光芒、乡关何处、遭遇战争、世相百态。
  (3)课文:《我与地坛》《阿Q正传》《像山那样思考》《想北平》《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前方》《获得教养的途径》《斑纹》《论厄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祖国山川颂》《锦瑟》(诗)《虞美人》(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祝福》《雷雨》《赤壁赋》《我为什么而活着》《金岳霖先生》《我心归去》《今生今世的证据》《陈情表》《乡土情结》《项脊轩志》《江南的冬景》《老王》《我有一个梦想》《直面苦难》《琵琶行》《祖国土》《最后的常春藤叶》《荷塘月色》《纪念刘和珍君》。
  (4)写作和口语交际。
  (5)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鉴赏》《(史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
  理由:以上内容,选文经典,思想性强,意蕴深刻。文质兼美,感染力强,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时代性,典范性。和大师对话,能领会中外文化无穷的魅力,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其美好情操,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提升对自身、社会、自然的认识,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提升语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形成并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通过积累优美句段,积累素材,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 师生不喜欢的:
  (1)专题:科学之光、文明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2)板块:体悟人生、湖山沉思、审视传统、问答之间。
  (3)课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物种起源>绪论》《作为偶像》《察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安妮日记》《十八岁与其他》《罗密欧与朱丽叶》《景泰蓝的制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4)写作和口语交际。(详见下面“理由”)
  (5)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有的选修教材学生没有接触)
  理由:以上内容。选文不太理想,文言文难懂、难学,说明文枯燥无味,文学作品缺乏吸引力和审美价值,内容与学生距离太远,脱离实际,学生不太感兴趣。部分师生认为:写作指导有的空泛、过简;口语交际仅安排在一些课文后面,方法技巧方面的知识指导太少。
  以上列举的内容属于师生的共同选择,均以多数人看法为主,学生对专题、板块、课文、选修教材的选择超出了教师的范围,特别是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各在加篇以上。考虑到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教材的认知水准阅读鉴赏审视能力高于学生,故而只列举师生共选的部分。
  三、师生对教科书各专题分别采用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看法和对教学方式或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的转变:
  教师认为,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侧重点不同,有的又彼此交叉、互相交融。教师采用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指导,目标更明确,内容有所侧重,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多层次多角度的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体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使课堂分层教学形成了持久性,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有些教师认为:教师缺乏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占有量不足,可操作性不强,教学方式转变有限。
  学生认为,三种方式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与老师讨论交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文本研习”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和鉴赏;“问题探讨”明确了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更有针对性;“活动体验”促进了同学们的参与、合作、创新、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少数学生认为:有些内容不易落实,课程压力大,成效不太明显。“问题探讨”作用不大,“活动体验”因有的教师不够重视而形同虚设。
  四、师生对课程目标要求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发展变化的感受:   教师认为,新教材的选文和编排,和过去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强化作用,更显条理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改变了过去学生浅尝辄止的状况,对知识有所感悟,能力有所提高,鉴赏有所增强,有利于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通过语言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由课内到课外的广泛阅读、感受和鉴赏,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学生的学习品质趋于良好。持不同意见者认为:五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学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对来说,前三个方面掌握较好,后两个方面效果不太明显;优生效果较好。差生不明显。学生的五个方面发展变化不好定量、定性,难以立竿见影。五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与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光靠教材还显不够,教师只有领悟教材的精神实质,灵活应用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对于农村学生,后两者意义不大。有的教师提出,只要应试教育存在,所有形式都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不少同学用“非常好”“很好”“好”“可以”“不错”等肯定语言表达看法。他们的理由是: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运用能力,各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感悟能力增强,积累整合了大量的好词好句,较好地领略了课文。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了创新意识:学生普遍反映“积累·整合”方面收效很大,“感受·鉴赏”方面有了一定提高,思考领悟方面有了提升,“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两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有些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指出:因高考压力,想按要求去做,但时间紧,任务重,精力不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试教育的存在,冲淡了对五个目标的追求。
  五、师生对本套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的结构和编排的看法:
  多数教师分别用“很好”“非常好”“好”、“较好”“同意”“合理”“不错”等字眼表达看法。多数教师认为,教材结构编排合理,科学、人文性、针对性强,能够产生共鸣;文本内容贴近生活、涵盖方方面面、形式很好、涉及面广,能够激发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思想深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找到人生坐标,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实际。持不同意见者认为:有的专题内容空乏,结构杂乱,不易把握。专题太多、太繁,设想很好,实际操作有困难。选文不够经典,有形式上的改变,无实质上的意义。有的专题或板块名称太大,给人以空的感觉,有些课文深奥难懂。
  学生表达看法用语和教师基本相同。他们认为结构编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意性,新颖、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些学生认为:专题太多,有的不合实际。“人与社会”对学生要求有些苛刻。“人与自然”选文偏少。有的建议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调整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六、师生对本套新教材(合必修、选修)主要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教师认为,本套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针对性强,灵活新颖,突出了人文性、文学性、时代性。教师建议:文章要经典,经典文章永远保留,同时不断地更新情文并茂、思想性、文学性高的时文,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体现教材选文与时俱进;《语言规范与创新》教材语法知识写得过于简略,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以增强知识性,体现系统性;增加应用文和写作内容,减增文章,去粗取精;关注苏南苏北差异,选修教材要精而少,文言文注释要准确、具体、到位;写作应作调整,注重实用性,多讲写作技巧,适当精选例文;教参应增加疑难点的注释;适当强化教材的工具性;关注高考的针对性。
  学生认为:本套新教材,突出人文话题,有专题的分类,积累丰富,有利于他们开拓思维;结构层次分明,安排合理,能够分层次进行学习,感觉轻松、灵活;各个模块章节内容清晰新颖,信息含量大,课程开放性强,能引起兴趣;选文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鲜活而有灵性,颇具创意,跟上时代。各个模块自成体系,模块之间又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建议:增加经典作品,口语交际再多一些,有的课文需要背诵的要明确,基础知识要增加。增加课文知识链接。文言文篇幅应减少,重难点的词句应加注释。学生要有选择选修课教材的自主权。
  从上述调查问卷情况中可以看出:
  1 大多数师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分项内容的满意度较高;少部分人有不同看法,并不都表现为负面的、消极的态度。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主客观条件、自身的性格和喜好,作出了建议性的表述,从而表达出了自己的知、情、意的真实情况。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因自身原因在答卷中表现为语言的偏激。人性是复杂的,喜恶是多样的,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一饮一啄,众口难调。一套教材能够获得主流民意的认同和推崇,这是编者的心愿,更是千万学子的心愿。
  2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实验以来,省市教研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学习观摩研讨,为新教材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整体环境氛围,教师的素质、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对自己前途的认知态度等诸多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对新教材的实践和评价。区域的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的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有教师说教学中未注意到课程目标要求的“积累·整合”等五个方面内容;有学生说只要是教师教过的内容自己都喜欢,理由是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讲课精彩。这些现象表明,有些教师至今对新课标精神未能把握领会,学生因亲其师、信其道而喜爱教材,少数学生因个人情绪消极而严重影响学习和价值评判。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现象,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做好提升学校内涵和品位的工作。还有些教师因未能吃透和领会苏教版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精髓,在教学中传导不到位。而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评价。建议进一步抓好面向全体、深度高效、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3 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苏教版新教材也不例外。编者选编教材,任何一篇课文的选人,任何一项内容的设计编排,都显现出良好的出发点,都有其编排的道理。然而教材最终是要交到师生手中,由他们使用的。因此,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显得尤其重要,值得教材编写者和有关部门重视,进一步做好新教材的修订工作。使之更好更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
  新课标要求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新课程建设,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学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我们为了真实反映客观情况,问卷调查工作至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任何以意取材的虚假动作,自然、客观、真实地获取问卷,认真如实地做好问卷情况的统计和归纳。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在更广泛的区域进行调查。我们问卷调查得到的仅是苏北一个市的一些信息,窥一斑未必能见全豹,仅供教材编写者和广大师生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原宥并批评指正。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正像盛开的鲜花怒放在大江两岸,香飘省内外;正像一江春水卷起了江苏教育改革的巨澜,激荡着师生的心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衷心祝愿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成为与时俱进的更好的文化精品。
  [厉来建: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宣]
  [孙福惠:江苏省泗洪县实验中学]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