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50

  

互文参照:让喻意更明朗

◇ 郑 春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特性。
  2 比较樟树的特质与宋庆龄的品质,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宋庆龄的可贵品质。  3 体会关联词的用法,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比较樟树的特质与宋庆龄的品质,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宋庆龄的可贵品质,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感知樟树的整体美
  1 师:同学们,今天继续学习——(板书课题)。请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中适时板书“外莲蓬勃勃”“内香气永久”)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词语,(师指板书引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外形特点——内在品质——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2 师:难怪宋庆龄说一[课件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抓住“蓬蓬勃勃”“香气永久”“可贵之处”,感知樟树的整体美。为深入领悟全文作必要的铺垫。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既有点睛之效,又能引导学生注意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学会互文参照。整体感悟。)
  
  二、感受樟树的外形美
   1 师:宋庆龄舍不得樟树,因为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请自由读一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体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句。咱们来交流交流!
  2 师:请再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樟树的样子。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樟树的样子。  3 师:为了强调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课件出示:在关联词“无论是……还是……总是……”下加着重号,以及去掉关联词后的语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前后两句有什么不同?咱们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
  4 师:难怪宋庆龄说——[课件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设计意图: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句悟情。想象体验,比较有与没有关联词表达效果的不同,让樟树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感悟樟树的内在美
  
  1 师: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因为樟树有“蓬蓬勃勃”的外形美,还因为樟树有“香气hO.”的内在美。请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樟树“香气永久”的词句。[课件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咱们来交流交流!
  2 师:为了强调樟树的香气永久,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课件出示:在关联词“即使……仍然……只要……就……”下加着重号。以及去掉关联词后的语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前后两旬有什么不同?咱们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能用“无论是……还是……总是……”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钦佩之情齐读。
  3 师:第5自然段后半段,意思已经说明清楚了,可作者为什么又“画蛇添足”地在前面写上“别的树木容易招虫……都寄生在树上”?让我们由衷地赞美樟树吧!齐读第5自然段。
  4 师:难怪宋庆龄说——[课件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设计意图:换一种关联词表述,既是对第4自然段关联词的间接回应,叉可引导学生注意4、5自然段的内在联系,还可开拓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感悟。而对“画蛇添足”的“质疑”,不仅能凸显樟树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丰富学生对樟树内在美的感悟,而且能促使学生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知其所以然中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
  
  四、感悟宋庆龄的人格美
  
  1 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有其它原因吗?请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用“无论是……还是……总是……”概括讲述的故事,并适时板书“热爱生活”“人格高尚”。
  2 引读第6自然段。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3 师:本文表面是写树,其实是写人,这种写法叫借树喻人(板书:借树喻人)。请大家参照原文,读一读这段仿写。[课件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都寄生在树上。”以及相对应的仿写“有的人容易变坏。一些官员不能洁身自爱,他们见利忘义的行为影响他的家人.带坏他的儿女,左右他的朋友,使周围的人容易同流合污。”]从仿写中你读懂了什么?
  4 师:能学着用刚才点明喻意的写法。把这段话续写完整吗?[课件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以及相对应的仿写“而宋庆龄有一种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始终如一。”]咱们交流一下各自的续写,续写中你有什么感悟?  5 师:这哪里是写樟树的香气。其实是写宋庆龄的人格,请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这哪里是写樟树,其实是写宋庆龄,请女生齐读第4自然段。  6 师:这里的树就是人,人就是树,难怪宋庆龄说——[课件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难怪人们怀着——(引读第6自然段)。
  
  五、作业
  
  1 阅读有关宋庆龄的书籍,为下周班级主题读书会作准备。
  2 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设计意图:从链接宋庆龄的故事,到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从仿写入手点明喻意。到读写结合言意交融;从回读文本升华情感,到课外作业拓展延伸。这样巧妙利用课程资源。互文参照,整体感悟,深层解读,既展现了课堂的鲜活与灵动,化解借树喻人的教学难点,又回应了全文的主旨,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目”透纸背,悄然潜入字里行间,读懂文字的喻意,真切感受宋庆龄的高尚人格。此时,学生对宋庆龄人格的感悟,既不是零星的故事,笼统的概念,又不是读不懂的文本,说不明的喻意,而是深深地铭记在学生心中、与樟树的形象融为一体的具象化的内涵丰富的特写。
  整堂课四次以“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推进。不仅加深了学生时这句朴实语言的深刻理解。还勾连了各自然段的内在联系,打开了学生感悟喻意的最佳豁口。增强了学生对宋庆龄人格感悟的情感体验,凸显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全文的感悟有一个具体的落脚点,进而使教学有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整体效果。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借树喻人
  外蓬蓬勃勃
  热爱生活
  可贵之处
  内香气永久
  人格高尚

互文参照:让喻意更明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