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58

[ 肖双六 文选 ]   

发挥网络优势,整合学习资源

◇ 肖双六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已越来越多地渗透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并显现出独特的功能和优势。网络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网络实现了信息由单向传输到双向反馈的突破,从而有效地进行双向交流,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收集、整合、优化学习资源呢?
   一、以网络为核心收集学习资源
   面对网络、书刊、音像等纷繁复杂的信息渠道和学习材料,起初很多学生对于课前收集学习资源感到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以从甄别、整合、传播三个方面人手加以指导。
  1 甄别资源。教师对参与任务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后,学生开始对相关主题保持较高的敏感,在众多信息渠道中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查找甄别。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长江之歌》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旅游手册等信息资源,寻觅《长江之歌》中所涉及的有关长江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学生眼看、耳听、脑想,对所接触的学习资源加以甄别,并有所取舍。  2 整合资源。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整合,分类、转换、汇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不知不觉就强化了对资源的认知感受。如学生对从网络下载的《长江之歌》中有关长江的图片、简介,从书本、报刊中收集的有关长江的诗文,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放,这说明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呈现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合一筛选、重组、归类,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3 传递资源。学习资源的传递,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清晰明了地介绍自己课前搜寻的成果。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预先参与阶段进行了自觉的积累,“厚积而薄发”,以至在课堂上都争着要“炫耀”自己见多识广。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歌曲之后,学生结合从网络上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纷纷表述自己的认识:“看到长江波浪滔天,向东海滚滚流去,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长江的源头——雪山。”“长江流经青海、四川、云南等10个省、市、自治区,进入东海。这是我们的一条母亲河啊!”“长江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电站的兴建。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好处”。这些表述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并经过重组后的传递,它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阅读课的内容。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参与,不但使学生可“资源共享”,而且使我们的课堂空间得到延伸,渠道得到拓展。
  
  二、以网络为核心整合学习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操作的能力:”因此,课前让学生主动从网络等媒体收集学习资源尤显重要: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二是有助于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当然,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在以网络为核心收集学习资源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其他传统媒体的充分利用,要积极实施网络资源与其他媒介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地收集、占有学习材料,实现优化学习资源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可从三个“整合”人手。
  1 整合网络与音像资源。在现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主要依赖于网络。但是,其它资源也各有其优势,例如音像资源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对于网络资源和音像资料,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学生对北大荒的了解非常少,书籍、报刊中的有关资料也不多,于是就引导学生在因特网上浏览,为学生播放有关北大荒的录像。于是,有关北大荒的一篇篇文章。如《无私奉献的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的北大荒人》等等;有关北大荒一幅幅照片,如“大地如锦”“金秋无限”“千里沃野”等等,让学生尽收眼底。再配上有关北大荒的音乐,让学生读读课文——“太美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赞美道,并流利而有感情地把课文背了下来。
  网络和音像资源的整合,这种“超文本”的探索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求知欲望。
  2 整合网络与书刊资源。书籍报刊、文献资料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蕴含着大量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社会和自然知识的营养,能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有效地提供相适应的、丰富的、典型的材料。若能再与从网络上获得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那么,将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流畅的知识流,大大缩短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距离,有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之前。可先指导学生查阅报刊书籍,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掌握课堂交流探讨时的“第一手材料”,形成对海洋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组织学生上网浏览,了解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的最新信息,并与从书刊中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整合。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并能对课文内容及插图主动愉快地探究。在回答“我们怎样保护海洋时”,学生各抒己见,一些见解相当新颖、深刻。由此可见,没有课前积极能动地对学习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学生便不可能如此饶有趣味地学习、表达。  3 整合网络与实践资源。参观调查、采访交谈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精确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方式。课前,如果能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观、调查、采访,让学生眼看耳听、亲身感受来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与从网络收集材料相结合,必然会对学生的课堂主动学习大有裨益。如让学生写《我的家乡》的习作,我们除指导学生从学校,从镇图书馆,特别是从当地政府的网站上,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之外,要求学生结合从网络所了解的信息,去工厂、农村、医院等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和体验,通过采访家乡的领导、群众来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并让他们和所采访的对象一起展望家乡的未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收集来的资源进行筛选、整合,这样就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网络为核心,收集学习资源,并进行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发挥网络优势,整合学习资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