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就是在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一来突出画面主体部分。二来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也要讲究“留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独抒己见的机会无限遐想的空间。
“留白”是终生学习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自我培养。据美国一个教育机构统计:人的一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知识在学校获得,百分之八十的知识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这个统计说明,课堂传授的知识极为有限,学生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实践,自我感悟,自我培养。所以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一旦有了提高,不仅为提高语文水平创造了条件,也能为终生发展提供便利。
过去的语文教学,教者往往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极少顾及学生感受。这种目无学生的“独角戏”“单口相声”当然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性可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摒弃满堂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比如字音、字形、字义,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我学习,自我消化。学生能通过合作学习、网上查询、社会调查、实践观察等方法掌握的知识,教者也坚决不讲。不让教师的“教”无限地侵犯学生的“学”,把时间留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学生自由思想,自由展示,自由发展。这样,兴趣才能培养,个性才能展现,能力才会凸显。中学时代这种“兴趣”“个性”“能力”是终生学习的需要。
“留白”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些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老师包办一切所能做到的。有些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大包大揽,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权、观察权、思考权。课堂、课外、甚至节假日完完全全由老师掌控、主宰,学生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应该让位于“学”。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也应该交给学生,课外、节假日更应全部由学生打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时空。
除了把时空交给学生外,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少一点条条框框,少一点所谓的“规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以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预设程序,预设问题,教学过程就按照这个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展开,不允许半点走样;教学内容则按照预设问题展开,不允许节外生枝。老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教者相一致的就认为正确,与教者观点相悖,就判定错误。学生自由想象和发表不同观点的空间是零。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对学生的约束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什么审题要求、选材要求、主题要求、结构要求、语言要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点题…-.这些“紧箍咒”束缚了学生的灵性。它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表达,创意的表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作文怎么会不千篇一律呢?
综合性学习似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社会领域。要求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使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这就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探索的机会,想象的自由,展示才艺的场合……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属于学生的统统交还给学生。
“留白”的运用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留白”呢?我主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尽可能注意答案的多样性,而且教者不提供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对文本、教者、同学质疑,实现三者互动。 课堂探究的问题,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的安排都有梯度和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既不被作业所累,又不被困难吓倒,可以心情愉悦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
给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自由,给学生作文表达的自由,给学生选择校本教材的自由;给学生评价的权利,给学生解释的权利,给学生失败后的自信,给学生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