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56

  

《狐狸的故事》教学设计

◇ 李 静

  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启鸿蒙、培养思想。具体到语文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承担起开拓思维和传承文化的重任。
  《狐狸的故事》校本文化阅读课以“狐狸”为主角,囊括了古今狐狸的寓言故事、成语、谚语、歇后语、诗歌等,通过多种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大众生活文化的角度、艺术文化的角度等多方面审视狐狸这一动物形象。让学生走近狐狸,感受狐狸这一生灵带给我们的情感冲突,从而初步认识到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会不同,给学生以哲学的启蒙。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对狐狸产生研究兴趣,让学生对狐狸有新的思考和认识。
  2 引领学生认识狐狸的多面性。初步领悟人们应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道理。
  
  【教学资源】
  
  1 《搜狐》文化阅读手册。
  2 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片段和其插益《世界,你早》。
  3 高洪波的诗歌《我喜欢你,小狐狸》。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
  
  【教学流程】
  
  一、“搜狐”导入
  板书:WWW.SOHU.COM
  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显示该网站首页)这里有音乐、天气、体育、房产、旅游、生活、动漫、游戏…一可以说是一搜天下皆知。
  这堂课我们就在这里搜狐——狐狸,说说狐狸的事儿。
  [解读:搜狐是学生熟悉的网站。信息量之大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借用家喻户晓的网站名引入,首先给孩子亲切感,对于喜欢上网的孩子们来说。就点燃了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同时。也巧妙地暗示学生,狐狸的故事很多很多。]
  
  二、生活中的狐狸奸诈贪婪
  1 各抒己见狐狸出场
  提到狐狸,你想到什么?以男女比赛的形式进行。
  狐狸长得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狐狸奸诈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生性多疑;成语中常用狐狸比喻不好的人或举动:狐疑不决、满腹狐疑、豺狐之心、狐群狗党、狐虎之威;谚语里,狐狸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狐狸说它吃素的时候,母鸡就得注意。每当狐狸说教,当心鹅群被盗。狐狸毛色可变灰,但是本性难移……
  [解读:狐狸这一艺术形象,在孩子们已有的阅读经验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回忆,唤醒他们这一部分的记忆。在这里集中展示时,大家对狐狸的鄙视甚至是厌恶、痛恨感情已经初见端倪。]  2 千夫所指老狐狸示众  生活中,常常听到别人说某某人是“老狐狸”。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一类人吗?联系我们最近读的作品来谈谈。
  (1)《嫦娥奔月》;
  (2)奸臣秦桧;
  (3)课外读物中的艺术形象。
  [解读:老狐狸也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了骂人的词汇。课文《嫦娥奔月》中的逢蒙形象,奸臣秦桧双膝跪地的图片,让学生直接地了解到狐狸在百姓们的心中,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被唾弃的。]
  狐狸跟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请大家看《动物百科全书》对狐狸的介绍。读过之后,我们再来聊。在你感兴趣的地方做做记号。
  
  三、科学中的狐狸是人类的朋友
  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它尖嘴大耳,长身短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全身棕红色,尾尖白色。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窝。
  狐狸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行动敏捷,能捕食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等,也食一些野果。
  动物学家发现,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虫、野兔和老鼠等,而这些小动物几乎都是危害庄稼的坏家伙,狐狸吃了它们。等于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  狐狸只偶尔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所以说,狐狸应该属于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狐狸的警惕性很高,如果谁发现了它窝里的小狐,它会在当天晚上“搬家”。以防不测。
  狐皮是珍贵的毛皮,毛长绒厚,有较多不同的颜色,可以制成各种皮大衣、皮领、围巾等,保暖性好,华贵美观。
  读到这儿,你对狐狸的感情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练习说话:狐狸,你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取个题目。写下来,就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诗。我们合作好不好,我说第一句。  《我喜欢你,小狐狸》  我喜欢你,小狐狸。  你全身棕红很美丽,  你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  我喜欢你,小狐狸。  [解读:出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证明狐狸是有益的动物。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教师以练习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从思考到表达的过程,其实也完成了一次对狐狸的认识的颠覆。]  好。请欣赏另一首儿童诗歌,看看诗人对狐狸的喜欢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四、诗歌中的狐狸机智可爱
  
  《我喜欢你,小狐狸》
  你是一只小狐狸。聪明有心计。从乌鸦嘴里骗肉吃,多么可爱的主意!活该,谁叫乌鸦爱唱歌,呱呱呱自我吹嘘!再说肉是他偷的,你吃他吃都可以。也许你吃了这块肉。会变得漂亮无比!尾巴像红红的火苗,风一样掠过绿草地。我喜欢你,狐狸,你的狡猾是机智。你的欺骗很有趣。不管大人怎么说,我,喜欢你。
  交流:我们喜欢狐狸是因为狐狸行动敏捷,它吃危害庄稼的老鼠;诗人喜欢狐狸是因为狐狸做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我们都觉得狐狸狡猾,用花言巧语迷惑乌鸦,诗人有什么理由喜欢它呢?你跟诗人有共鸣吗?如果从你手里骗走了肉呢?(实话实说)
  [解读:光读诗。学生很容易因为作者的喜爱而喜爱。老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从你手里骗走了肉呢”。把学生又带入一个必须思考、必须面对的生活情境.狐狸可爱又可恨在学生的脑海中交织在一起。真是千面狐狸,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一开始,我们认为狐狸狡猾,后来觉得诗人说得也有道理,狐狸变得可爱了,但现在又觉得它可恨了。因为它骗了我们的肉。看法不一样,主要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支看问题了。
  [解读:在孩子混沌的时候给予,我想是最合适的了。到这里,和学生共同揭示这样一个在孩子们看来不再觉得困难的哲学命题。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孩子们,对一件事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由,这是很可贵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没有人懂这句话?]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常常会认为书里说的都是对的,我们必须全部接受。可是,没有用自己聪明的脑袋想一想,如果换个角度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唉。事情好像不全是那样的。我们原来的想法要修正了。古人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读书的时候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懂吗?
  [解读:由“尽信书不如无书”说起,再一次告诉学生读书须思考。没有思考。读书也会使人糊涂。]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狐狸,狐狸的形象就不同:我们说狐狸狡猾,爱骗人,可以;我们说狐狸行动敏捷,是人类的朋友,也可以;说它机智、可爱,也很有道理。
   五、寓育中的狐狸聪明乐观  现在再看。《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你怎么想?
  {狐狸很有阿Q精神;狐狸是很乐观的,吃不到葡萄就吃不到呗;狐狸是很聪明的,与其在那里自寻烦恼,不如放弃。}
  [解读:寓言《狐狸和葡萄》是学生熟知的故事。暂时撇开课文中寓言本身揭示的寓意,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只狐狸,领会就深了。其实。岂止看狐狸该如此,看人、看生活更该如此。不速信书本,站得比书本更高,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狐狸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充当反面角色的,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狐狸精”在民间被约定俗成为“轻浮、妖艳”的坏女人。即便有“聊斋”这样的名著长期浸染人们,依然是两种意义并存。其实正是这种意象的多义性,才构成了多彩的艺术世界。狐狸作为艺术中的单个“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和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指向,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课希望通过诗歌、寓言、小说等多种文本、多个故事,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狐狸、看待问题。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希望.孩子能在多个文本,多种思想的影响下。重新审美狐狸这一艺术形象,学会辨证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狐狸的故事》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