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验”一词出现频率飙升,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领域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笔者对此观点极其赞同,“体验”是一种活动,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学习既是一个体验活动,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语文是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材所选课例大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真实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实践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情节时,我引导学生以手为翅膀,以桌为湖面,来体验老天鹅拍打冰面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学生们兴趣大发,纷纷扇动翅膀(双手)拍打湖面(桌子)。一开始,他们还重重地拍,可是拍着拍着,他们便缩起了红红的小手,班中拍打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化为无声……
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天鹅那勇敢、顽强、舍己为人的精神已烙在学生的心头了。这时再来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课文,便水到渠成。
二、在想象中体验
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是间接的,是抽象枯燥的,当语言文字被赋予了生命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成了一种生命的交流。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抽象枯燥的符号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情境,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真切感受,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有效的。《九寨沟》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美丽,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几乎都没有亲身经历的感受,也不能亲眼目睹那种美丽景象。教学中,听录音、看插图均不能满足学生那高涨的想一睹“芳容”的激情。怎么办呢?我运用了想象的丰富性这一原理,借助于想象让学生体验九寨沟的迷人景象:“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凝神闭目,借助想象穿越时空隧道,“亲眼目睹”了九寨沟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原始森林中的珍禽异兽,从而丰富了体验,达到了“寓无限于有限之中”的效果。
三、在角色互换中体验
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可增强学生情感的体验。《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戴上蜗牛的头饰说:“现在你就是那只获得飞行冠军的蜗牛,捧着金灿灿的奖杯。感觉心情如何?你想了些什么?今后你该怎么做呢?”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人文章的角色,体验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文章的内涵,人物的形象也更鲜明起来。
四、在情境中体验
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得到更直观、更多元的体验和感受。《雪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顾它,直到让雪儿重新飞上蓝天的事。导人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出示了多媒体画面:一只白鸽在蓝天白云中自由翱翔。“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它吗?请说一说理由。”多媒体画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产生了对白鸽的喜爱之情。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展示受伤后充满哀伤的雪儿图,与前一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伤了,它飞不起来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你看了这样的情景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办呢?”这一问,唤起了学生爱的情感,并产生新的阅读期待,想了解作者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再譬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时,教室里播放哀乐,学生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一个个心情沉重,悲伤哀痛,当他们读到“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时,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邓小平爷爷这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将永远离我们而去,同学怎能无动于衷?此时,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充分、真实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体验方法,如:在表演中体验,在比较中体验等等。只要我们适时适度利用体验性教学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闪现灵动之光,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