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裳。在现代生活中,衣裳是服装的统称。但在舌时候,衣裳是有上下之别的。《释名·释衣服》上说:“上日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通“庇”)寒暑也;下日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这就是说:上身的衣服叫“衣”,是用来避寒暑的;下身的衣服则称为“裳”,是用来遮盖的。
二、衫。衫本擂无袖单衣,为什么称作“衫”呢?《释名·释衣服》的解释是:“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毕沅注:“益短袖无祛之衣,故日芟末无袖端。”《初学记》引作表无袖端也。芟,音shan,除去;祛,音qu。指袖口。后来衫泛指,成了便服的通称。现代社会冬衣也可称衫。如绒线衫、羽绒衫。
三、裙。裙子是由“裳”演变而来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裙”的本意是“群”,就是把不同幅度的布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初的时候。裙子是用六幅布直缝而成.做成腰部带褶的样子。“多幅”有“多福”的寓意。称之为“裙”反映了这一服装在制作上的特点。
四、中单。古人说的“中单”,是指穿在朝服、祭服里面的内衣,通常用纱布或生绢制成。中单为什么改称汗衫呢?在《事物纪原》《中华古今注》中都有记载。说是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交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汉高祖回到中军帐中,发觉自己的内衣已被汗水浸透。从此,“中单”便改名“汗衫”。 五、芒鞋。芒为多年生草名.生在山地和田野问。秆直立、粗壮。因其茎皮耐水耐磨,自唐代以来。人们多采来编织鞋履,并称之为“芒鞋”。
六、百衲衣。“衲”。义为补缀。旧时僧人以善主施物为生,袈裟同样是由多家施舍的布块缝制而成。故称“百衲衣”,象征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之意。 七、瓜皮帽。瓜皮帽是一种便帽。俗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制成。其形酷似西瓜皮,故名。相传在明太祖时便已问世。为什么裁为六瓣呢?原来是取“六合一统”“天下归一”的意思。清代官民日常家居也喜欢戴这种帽子。《枣林杂俎》中说:“清时小帽,俗称;‘瓜皮帽’,不知其由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八、披风。披风的“披”本作“帔”。《释名·释衣服》:“帔,技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披风是一种披在肩上的外套,对襟、无袖。用带子或纽扣系于胸前。其功能主要为挡风保暖.故名“披风”。据说披风来源于北方和西北地区游牧民族防风沙的服饰,也有说是来源于老百姓为防雨雪所穿的蓑衣,原为棕麻编织而成,在明清时代改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
九、马褂。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在长袍外面。其式样为圆领、对襟、扣袢,袖长及肘或至腕。这种紧身窄袖、表长至脐的短褂,适合于骑射的需要,故被称为“马褂”。清代赵翼《孩馀丛考》:“凡意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及战袍。短褂亦日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中以黄色为贵。因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故“黄马褂”是清朝皇帝对功臣、勇将的赏赐品,为极高的象征。
十、旗袍。袍是一种长外套。颜师古注《急就篇》时说:“长衣日袍,下至中跗;短衣日襦.自膝以上。”旗袍之所以称为旗袍.是因为这种服装本为旗人所穿。最初的旗袍包罗很广。男女之袍均在内。后来则专指妇女的家居之袍。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是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改良和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