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作业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作业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检验,又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拓展。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作业,应如“新课标”指出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理念下,很多教师都在探讨语文作业的设计方法,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认真去完成语文作业,如何才能让语文作业有明显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悲哀地发现:在各种学习训练中,语文作业恐怕算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都特别耗时费力,作业缺乏趣味性、灵活性。“新课标”提倡“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语文教科书在演变过程中.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作业系统几十年如一日,惟一的变化是将原来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或“思考与练习”,而在编排上还是沿袭以往的体例。纵观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机械简单的题目多,不厌其烦地抄、写、背,要不就是几道问答题或是一张试卷,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作业完全由教师提出,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内容也没有差异,不管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完成方式强调独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质的培养;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片面,多是打勾打叉或者打个等级(偶尔有语言评价)。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作业,使学生成了完成作业的机器,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自主、生动、活泼的发展。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有些教师则相反,本着对受苦学生的同情,打着“减负”的旗号,布置的作业又太少,这也抑制了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严重的是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
2 语文作业见效慢,学生做语文作业,付出与收效往往不成正比。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靠长期训练,不是突击一两天就能够有所收获的。而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心里想着只要认真完成作业,语文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心灰意冷。而且现在学生做的语文作业大多数都是各种参考书、练习册上的训练题,这些练习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能买到,作业收效甚微。语文作业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效果,学生当然也就没有兴趣。于是恶性循环,语文作业也就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如何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是我们现在迫切要去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作业的有效性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作业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必定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这样的作业方能真正获得效果。体现出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具体操作如下:
1 作业难度分层。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遵循层次性原则。既从整体考虑,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又考虑到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针对学生个体而言也有所突破。教学中,我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我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每课的词语积累,要求认真书写完成,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鼓励他们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对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因为你强迫他们去完成能力范畴外的作业。最终的结果就是瞎写一通,或者抄袭一下,实际是浪费时间;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去完成创造目标,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下去,向课外延伸。
2 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解决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有的学生确实感到困难。如果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背诵出来,那么就应当大力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如果无法当堂成诵,要允许他们回家继续读诵,直到背熟为止。这样虽然时间上稍微晚了一些,但是得到的效果是同样的。优等生当天就得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样有了宽余的时间去做其他的拓展性作业,如背诵一些课外的经典古诗文等。
二、注重实践性。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歌剧、戏剧,做一份手抄报或者一部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设计、搜集。学生做出来的作品,内容各异、精彩纷呈,不能不赞叹学生的心灵手巧,连后进生也做出独特的风格,他们搜集素材方面的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让学生摘录美文、写读书心得。
三、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进行智慧训练
“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以往的作业也有思维训练,但大都强调的是基础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回答多为认知、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至于对事物进行评判或批判的问题就比较少。创造性思维是最可贵的,它的培养离不开三个原则:①问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②问题的答案不限于现有的教材内容。③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回答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问题时。须将要素、概念等重新组合,得出自己新奇、独特的观点。如《未选择的路》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作者为什么对未选择的路会有向往之情?联系当今社会来看。人生之路是否选择了就必须一路走到尽头?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学生在联系社会现实,联系一些名人的事例后,他们有的说是必须慎重,选择了就走到底,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有的则认为:某人上大学时选择了某个专业,后来发现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他们照样可重新自学喜欢的东西。开创出一个新的天地。甚至某人走上工作岗位,感觉缺乏前途后,照样可以辞职重新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也有获得非常成功的事例的。
通过类似的一些问题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面对如今越来越灵活多变的考试题型和内容,他们才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