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
我一直很喜欢徐志摩的文章,清新、自然。尤其是以上这段文字,是那么的空灵、飘逸,使我看过一次便永远不再忘记。回顾自己十几年来所走过的教育人生之路,感觉稳健而充实、快乐而丰盈。虽说也曾经苦过、累过、哭过,但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一路走来,渐行渐稳、渐行渐美,这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那份热爱。
一、结缘
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从不相信鬼神。但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因缘机会让他(她)走向自己的存在方式。永远忘不了读初三的那年一节英语课上,老师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do?”“I want tO be ateacher。”我脱口而出。话说出口后,我突然想到:“我真想做一名教师吗?”
同年,我以我校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被师范学校录取。站在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校园里,我又想起那节英语课上自己的回答“I want to be a teacher”。莫非,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既来之。则安之”,我决心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好好学习。寒来暑往,三年的师范生活很快过去,毕业时我发现自己喜欢上这“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了。三年后,我又被保送到南京晓庄师范学院大专班深造,从而有机会走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近距离感受斯霞老师“爱满天下”的教育氛围。两年后,我怀着美好的憧憬跨人了盐城市第二小学的大门。
那年是1992年,我整20岁。
二、成长
我是我校第一个正式分配的大专生,加上年轻、充满活力,所以,只要对外开课(学校是一所处在市区的县级实验小学,每学期都要对全县进行一次公开教学),校领导都要点我的名,让我执教公开课。现在想来,真的是非常感谢3年的师范学习,2年的大学生涯,让我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功底,让我有勇气站在大型课堂上讲课。
从1992年到2000年,我上过语文、写字、班会等各级各类公开课近30节。公开课是促使青年教师成长最好的平台。的确如此,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我常常是一篇教案反反复复修改十几遍,一次次试教,一遍遍请教,在这一节节课的打磨中,我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情、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等都越来越清晰。课后,评课老师的点评,也促进我的教学技艺逐渐成熟、教学智慧逐步提高。
渐渐地,我在县里甚至市里都有了点名气。参加县基本功竞赛,我单项、总分均获第一名,参加县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均获第一名,参加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还有一篇文章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这些成绩更加深我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爱,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情。
三、沉醉
2001年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借此东风,学校率先在市区开展了双语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看到我多年毕业班教学的实绩和教科研成果,校长让我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领导的信任、课改的机遇,既让我兴奋,又让我惶恐,我茫茫然地走到了一年级课改实验的前沿。巨大的反差,让我的心理极不适应:简简单单的“a,o。e”居然要教两三节课;学生上厕所,竟然要手牵手地带领他们去;做作业要一个空格、一个空格地交代得清清楚楚。外聘的特级教师郑立舟在听完我的课堂教学后,评价我:“还不会上新课程的课。”开学第一周。我失眠了,我不知道这条实验之路自己能否走下去。我的情绪被细心的领导发现了,领导给我发来一则长长的意味深长的信息,让我至今不忘:“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看得出来,你深深地爱着这个实验班,爱班级的每一个孩子,爱小班的课堂。现在,你有压力。说明你很积极向上。希望你能把压力化为动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从此,我像饥饿的人寻找食物一样,多方查找有关小班化和新课改的资料。我成了学校阅览室的常客,只要一有时间,我便带着摘抄本来到那里。一本薄薄的淡蓝色的《语文课程标准》,我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直到最后能滚瓜烂熟地背出。夜深人静,家人熟睡之际,是我最欣喜的时刻,翻开书本,我钻研着艰深的教学理论;打开VCD,我观摩着优秀的课堂实录。我听到了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我找到了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郑老师再次走进我的课堂,短短的一句“课上得很精彩,你已经真正地会上课了”的话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深深体会到“付出必有回报”的道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真正地喜欢上了这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发自内心、犹如母亲般地爱着他们,急他们所急,乐他们所乐。我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每一个小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美他们的每一次小进步。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记不清多少次,学生走到我跟前脱口而出“妈妈……”;更记不清多少次,我和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获了奖。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历,我组织他们大量阅读,开展成语接龙、古诗背诵活动。还领着他们走出校园,投身大自然怀抱。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我带领孩子们去郊外,捕捉蜻蜓,放飞风筝;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我带领孩子们去公园,观赏枫叶,登高眺远……
四、突破
2003年我迎来了教育人生中又一个发展机遇,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与来自省内各市区的教学精英、业务骨干坐在一起,听他们谈课堂、说学生,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少知。一度由于满足小范围内的成绩而生发出的沾沾自喜,很快被无名的紧张恐惧所代替。在此期间,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成尚荣、窦桂梅、朱家珑等一大批课改专家和知名学者的教诲,我感到自己就像干燥的沙漠贪婪地汲着水分,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专家们的精辟见解。每一天,我都感觉自己是在激动和兴奋中度过,恨不得时间的脚步能停止,好让我从那些大家身上吸取更多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课改信息。同时,我开始重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著作,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书刊、研究教材教法。
记不清多少个寂静的深夜,我坐在书桌前,和大师对话,和灵魂对白,我感觉自己远离了喧嚣、浮躁的尘世,身插双翅飞到了一座群芳吐艳的美丽花园。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之路走得更远、更实,我还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成功地申报了市级课题,参与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我把这段时间看作是积累、思考、写作的时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开始盘点自己的收获:在《江苏教育研究》《福建教育》《教师博览》《小学德育》《少先队活动》《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有一些文章获奖;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盐城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盐城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参与江苏省小学品德优质教学资源送教下乡工程光盘的拍摄,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组评为“先进实验教师”等等。
光荣与梦想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2008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十批特级教师的评选,从材料评审到上课……我一步一步走过去,尽管最后我与特级教师无缘,但我感到很有收获,我不会气馁,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想起徐志摩先生在《再别康桥》中的一段话,送给自己,也送给正在阅读此文的你——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