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是叶老几十年前提出的一条语文教学之道。在深入推进课改的今天,重温叶老的教诲,仍觉鲜活、亲切。叶老的这句话实际道出了两层含义:一是说作者在创作时胸中是有“境”的,化为笔下作品时也是有“境”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白成高格,自成名句。”他说的是词,然而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另一方面便是说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进入作品创设的意境,才能有所得,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获得审美享受。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阅历、情感等的限制,需要教师为其架起一座桥,让他们进人文本所创设的意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包括学生)如何“潜心会文本”,寻找文本中的一个个有“境”之点,让其成为学生想象力的“生长点”,让孩子“入境”“人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紧扣留白之处。激活想象力
作品中的留白是种艺术美,会留给我们充足的想象空间,如课文中一些省略号的使用。《九寨沟》一文最后一节写道“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儿的省略号其实是告诉读者,九寨沟还有许多美景没有一一说出。教者教学时追问学生一句“还有什么美景?”学生此时便循着前面的美景一路“欣赏”下去:“看到”了那千年的森森古木;“看到”了在湖边尽情饮水的熊猫等等,经过这样想象,便把学生带人了美妙的意境中。 有的课文虽无省略号等标志,但在某处安排一个想象的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课文《李广射虎》中有一处“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想象的环节:“面对此情此景,将士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说出了各种对李广的赞叹之语。这样,学生既人了“境”,又动了“情”,更明了“理”,真是一举几得。
二、重现文本情境,培养想象力
运用多种手段重现课文中给我们描述的情境,也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时,“大禹治理了洪水,人们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来想象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组动画片:男耕女织,儿童嬉戏,老人安享晚年展现安居乐业的情境。让学生边观赏边思考: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些什么(或对大禹说些什么)?学生进入了模拟情境,就可以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理解了安居乐业的意思,也体会到大禹确实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创设一些语表情境(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力。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学生对理解王勃少年早慧、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内容有些难度,出示了句子“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然后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语表情境:“现在我们将时光倒流至一千多年前,我们(我指着座位上的所有同学)就是当时被阎督邀请的宾客,想一想,当时大家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推脱的?”学生讨论后,我让学生表演一下互相推脱的情形,再让学生想象王勃脱颖而出的情形,学生借助这样一个语表情境,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三、借助声音效果。激发想象力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声音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也有很大的作用。《大禹治水》中有一句话:“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这里“滔滔”一词很重要,它既写出了洪水的无情。又写出了大禹治理洪水的必要性。教学时,教师通过播放洪水的声音,让学生想象:“你觉得洪水怎样?洪水来了会怎样?”学生借助声音想象洪水奔涌的气势和洪水给人们造成的危害,理解了“滔滔”的含义。在《黄河的主人》一课中,第一节写道:“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教学时安排播放一段黄河波涛汹涌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边听边想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情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比较深入。另外,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在语文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二泉映月》《鼎湖山听泉》等课文,让学生借助音乐想象,从而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意境,提高教学效率。
四、导入阅读材料.拓展想象力
“新课标”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教学时,我们可借助课外阅读材料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感。如教学《九寨沟》一课,讲到五彩池,文中只有一句话:“怪不得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我们可以将有关“五彩池”的画面资料或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观赏、阅读,并借助这些课外阅读材料想象五彩池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真正理解“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学到法布尔着迷小池塘时,课文中写道:“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教学时呈给学生一段《昆虫记》里《可爱的小池塘》文字,通过阅读,让学生想象法布尔着迷于小池塘中生物的情景。为理解法布尔痴迷小昆虫增添形象的内容。同样,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教者适时引入苏轼的父亲、母亲及妻子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此时苏轼思念的不仅是弟弟,还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
五、联系生活阅历,提高想象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便是源头,关注学生生活,让已有的经验、体验帮助学生飞上想象天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条简洁、高效的途径。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西湖》《九寨沟》等文章,就让已经去游览过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时再适时问学生:“如果你来到这儿,你会想起什么?说些什么?”学生有了生活的依托,想象力就会顺势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