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优化它,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提高。优化教学方法,课堂就能生动活泼,又能井然有序;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就能明确教学目标,又能把握文本重点;优化教学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大增……优化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做到师生和谐发展,课堂充满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优化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使每堂语文课都充满美感。本文就优化教学谈几点个人见解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 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然而,仅以“无情”的课堂纪律约束学生是行不通的。那么教师如何组织,才能使课堂既活泼又有序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1. 组织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进行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可采用合作探讨、编课本剧,甚至唱歌谣等方式组织教学。
2. 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职业学校学生比较重视专业技能培训,且基础课程较差,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巧妙地把该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化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之中,即让学生处在趣味盎然的精神状态时段,在最容易集中精力的时间内把新的知识点学好。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案应符合任教班级的学情。
二、 优化教学内容
要想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就得精心设计,一般来说,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这样设计教学内容:
当然,语文课上会碰到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会碰到互动性极强的听说训练,会碰到作文课,还会碰到作业评讲课,诸如此类,内容复杂,要使不同内容的课都优化,教师就必须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才能使每堂课都有审美教育价值,让学生爱听。
1. 让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尤其是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及一些严肃的政论文章,都较枯燥,就文章而言,知识性强,逻辑性强,但生动性缺乏。这种课就必须对内容进行再加工,使文章有可感的形象。比如学习《劝学》时就宜对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加工处理,力求讲解得生动、形象。
2. 让课堂分析充满思辨色彩。严密的逻辑推理,缜密的思维,精辟的论述,无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充满了思辨色彩,反映人类思维的精髓,这就是一种美。这对于那些规范的议论文、说明文,尤其是文言文的分析讲解是很有用的。
3. 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课堂内容。每堂课,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课,学生都会有与之相关的生活体验,分析文章或讲解内容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同感,形成共鸣,能让学生进入角色,随课堂内容或悲或喜,或忧或乐,或仰天大笑或低声叹息。这样的课堂不就是美的课堂吗?尤其是对于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讲析,是最有用的。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宜采用这种方式。
4. 合理处理课堂内容,淡妆浓抹适时运用。课堂内容的主次详略要处理得当,该“淡妆”则略讲,该“浓抹”则详讲,必须把握好度。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一句带过或只字不提,对重点的难懂的,极具审美价值的内容须作透彻的分析。当然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和学生一道演好这场戏。
三、 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应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比如开场时听配乐朗诵或欣赏一段轻音乐或作一段精彩简短的演讲,让学生由美的开端进入课堂学习,课堂中适时发掘美的因素,使课堂结构错落有致。比如结尾总结时,不必一条一条罗列,可以以快板书或地方的某种艺术形式呈现,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艺术性。
1. 开场白的艺术化构思。每节课的开场白(书面语说成“新课导入”)是调动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思维的开始,如果头开得不好,学生便觉得这节课索然寡味,因此构思开场白是课堂优化的第一环节。比如一段优美的配乐诗或散文朗诵(当然得与本节课相关),学生便会觉得一股浓香沁入心脾,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不需要花力气去记忆,学生很快进入了美的课堂氛围。开场白艺术化构思需要注意形式多样化,内容大众化,比如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就可以用一阵炮火声作为开场白。
2. 不期而来的小插曲要艺术化处理。一节课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脱离课堂运行的轨道,或者说外部干扰影响了课堂,此时要处理好这种情形,可插入一段幽默的评论或采用恰当措施将这种现象引入课堂之中,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此时绝不能停下课,更不能对当事者大发雷霆,这样会影响整堂课行云流水般的程序,而是要艺术地融入课堂,使之了无痕迹。
四、 优化教学语言
一部影片不光内容精彩,情节离奇,精练优美的对话也很重要,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尽管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教师的语言没有感染力,缺乏激情,一堂本应有趣的课也会味同嚼蜡,因此教学语言也得艺术化。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两大特性:
1. 教学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对学生应多些表扬,少些批评。那些具有激励性、竞争性的语言,既富有挑战性,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时,应及时采用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2. 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威廉还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当学生的学习精力旺盛时,应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一次观摩课中,笔者听一位老师教学《桃花源记》,学生在分析“遂迷,不复得路”时,找到了另一个句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不解地问老师:“渔人找不到路,太守派的人找不到路,我们现在的人怎么去找呢?”这位老师巧妙地避开这一问题,提出了另外的问题:“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作者见过吗?”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除了抓住课文中的描写,还借助网上查找的资料进行辩驳。教师的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些比喻真是恰当极了!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理有序,有情有趣,善取百家之长,又有独树一帜的创新。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它是受课堂教学生成情况约束的。因而,课堂教学语言能充分体现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优化教学语言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庄谐并用的语言艺术。课堂语言亦庄亦谐,过于庄重则显得严肃,有压抑感;而过于诙谐,又会落入轻佻,有浮夸感,这两种情形都会影响课堂的审美。一堂语文课时而是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时而是一篇情深意浓的叙事散文,时而又像一篇慷慨激昂的讲演,时而又似一篇幽默的小品文。因而恰当运用庄谐风格的语言会使课堂大为增色。学习情感基调低沉的文章时,要注意诙谐语言的运用,以减轻师生情感负担,比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祭妹文》等文章时就如此,反之,则要注意庄重语言的运用,以增加理性的成分。
2. 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艺术。古人读书,如痴如醉时便摇头晃脑,这就是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一堂课就是一首乐曲,有高音,有低音,有重音,有轻音,我们的课堂语言就是那些音符,要使教学曲优调美,生动感人,就要使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随内容不同而变化,如乐曲的旋律随情感而起伏,如评书的气氛随情节而变化。否则一堂课就只能是一首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
3. 情文情理并茂的语言。课堂语言要熔老师的情感表达和理性的思考于一炉,不使课堂语言啰嗦浮泛,没有内容,逻辑性不强,同时要注意选用恰当的词语,使课堂语言有文采,成语的运用,俗语的运用,现代流行词语和古代文言词语的运用,都能使课堂语言文质彬彬。优美的语言能打动人,干瘪的语言只会使人生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
此外,附加动作也要具有美感。语文课堂必定会附加许多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也会使课堂大为增色,一道弧线,一个趔趄,一个蹙眉,一个微笑……切中情感,切中内容,稍加修饰,定会成为教学艺术的因子。语文课堂犹如一场精彩的演讲或评书,动作是增加听众兴趣的重要手段,恰当运用就能使课堂教学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