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06

[ 陈军华 文选 ]   

让学生写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

◇ 陈军华

  小学三年级学生真正开始了习作练习,这是个起点,也是个契机。我们农村校园院墙外就是农田、荷塘、马路;回家的路边有蟹塘、西瓜地、小树林;说不定晚上还会和爸爸妈妈住在蟹塘边的小屋里。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就是他们习作的宝贵资源。我们农村小学的老师很有必要以此为教学资源,踏踏实实地指导好学生的起步习作。
  一、 第一次习作,写自己熟悉的事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目标的第一点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苏教版语文习作教材编排宗旨是“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课标》与教材告诉我们:习作就是让学生写周围事物,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习作,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事,习作难度就降低了,兴趣就来了。
  三年级的《习作1》是学生第一次习作练习,学生除了好奇,更多的是害怕和不知所措。好在苏教版教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一篇只有123个字的《好阿姨》写了一个小朋友到商店买牙膏,通过跟亲切热情的商店阿姨的对话,顺利地买到了牙膏。这篇例文大量的冒号、双引号的应用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范例,当然也是个难点。另一篇103个字的《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写了假如“我”有一支像马良一样的神笔,“我”会为鸟儿画树林、为鱼儿画小溪、为海军叔叔画军舰……习作例文的内容来自学生生活中的所做、所思,富有儿童情趣,这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和习作的距离。但是学生真得动笔要写了,又该写什么?有些老师会让学生模仿例文来完成习作,认为既降低习作难度,又比较规范,但是我觉得这样学生是为完成习作而模仿,对习作刚起步的农村学生来说并非是件好事,或许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习作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有些虚,不实在。到头来,习作究竟写什么?学生仍是一头雾水。有的老师会觉得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要选出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作为习作内容的素材不容易,于是老师也感叹习作真是太难了!其实不然,习作要求不是讲得很明确吗?“写什么?起床啦,刷牙啦,洗脸啦,玩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我就选择起床、刷牙、洗脸来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也许有些老师会觉得这些事情不值得一写,但我觉得这些内容很值得写。第一,起床、刷牙、洗脸这些事情是每一个学生都做过很多次的事情,很熟悉,回忆起来也不难;第二,起床、刷牙、洗脸这些事情很有顺序,几乎不能颠倒,写起来会很有条理;第三,起床、刷牙、洗脸这类事情并不是每个八九岁的农村学生都已养成了的习惯,写出来会引领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学生练说和打草稿时,我一再强调两点:一是我们只写一件事,比如写“起床”,就写自己如何醒来,如何穿衣服等。有学生会三言两语把起床、刷牙、洗脸全写了,这千万要不得。二是我们要有顺序地进行,一步一步慢慢写,写明白。学生注意了这两点,写起来就顺利多了。从交流中我了解到学生有的是闹钟叫醒自己,有的是爸妈喊上好几回才起床(学生听了都会笑他睡懒觉),有的有自己喜欢的花毛巾、小脸盆(很讲卫生),有的只能在自家院子的水龙头上刷牙,有的觉得刷牙刷出许多泡沫很有趣,像个长了白胡须的老爷爷(会让不喜欢刷牙的学生喜欢上刷牙的),有的会把红领巾和衣服一起穿戴好(会提醒忘记戴红领巾的学生怎么做)。这次习作真有些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积极性高,都愿意说,愿意写,而且写得很精彩。只有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写,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学生还会说起这次习作,脸上露出的微笑让我心里乐开了花。我相信有了这第一次习作的经历,学生会少了开始时的那种害怕和不知所措。
  二、 我手写我心,写生活的发现和趣事
  《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目标的第二点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生活中的发现一定是学生记忆最深、感受最深的事情,如果能将发现写成习作,将大大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也将会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苏教版语文第四册《习作3》例文《小草中的发现》是写小作者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发现了草丛中可爱的蚂蚁在造新房和摆动长须的甲虫。鼓励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这篇例文非常贴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这一类的发现。有学生在大石头下发现了还在冬眠的小蛇,有学生在河边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刺猬,有学生在蟹塘里发现了正在退壳的螃蟹,等等。学生的选材非常好,但是要学生把发现中最有趣的地方写明白的确是个难点,但这又是习作的重点。我就问学生:“你最感兴趣,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就将这部分写明白。”在草丛中发现刺猬的那位学生写道:“草丛中的刺猬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就像死了一样。我找来一根小棍推推它,它还是一动不动,大家都说这只刺猬死了。我从电视里看到过,用冷水泼受刑晕死过去的人,可以把假死的人泼醒过来。我想倒冷水在刺猬的身上看看刺猬是真死还是假死。我从家里拎了一桶冷水倒在刺猬的身上,刺猬轻轻地动了一下,我们都非常高兴,因为刺猬还是活的。我们发现刺猬受伤了,从家里找来药和布,为刺猬敷了药,包了伤口(模仿《雪儿》一文)。我们把它放在那里就回家了。”(在我的追问下,小作者说,他们不敢把刺猬带回家,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刺猬的伤才会好,也不知道它吃什么,另外把刺猬带回家也许父母不同意,小朋友还会伤害到它。把刺猬放到大自然里也许会更好些)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在习作里能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样非常好。你能说这位学生不爱护动物吗?不爱大自然吗?尽管孩子的一些做法不是很科学,但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孩子,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苏教版语文第四册《习作7》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选择一件最好玩的事写篇日记。因为是农村孩子,所以写钓鱼、捉螃蟹的居多。钓鱼要先挖蚯蚓、准备水桶或网袋等,捉螃蟹要准备手电筒、手套、塑料桶等。学生一般喜欢在习作草稿开始写得较详细,写着写着没耐心了,就很快结束了,结果挖蚯蚓写得很仔细,而钓鱼过程写得很简单:“我把蚯蚓套上鱼钩,然后甩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仿照《“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接着就是“我等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到浮漂动了,我一拉,钓到了一条大鱼。我高兴极了!”听学生读到这里,我就会问大家:“这篇习作的题目是《钓鱼》,那么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有学生会说:“我最想知道他是怎么钓到鱼的。”有学生说:“这么容易就钓到鱼了,那这样的作文谁爱看?”有学生说:“钓鱼就写怎么钓到鱼呗,挖蚯蚓写那么多干什么?干脆把题目改成挖蚯蚓得了。”是啊,读者最想知道什么,激发读者的兴趣,才是我们习作的主要内容。
  有位学生写的习作《钓鱼》给大家印象最深,她写道:“……爸爸钓线的浮漂动了一下,我兴奋地叫着要爸爸赶快拉鱼竿。爸爸对我说:‘别急!别急!这时鱼还没有咬到鱼饵,只是在试探呢,再等一等,等鱼把鱼饵吃到嘴里再拉,那样才能钓到鱼。’过了一会儿,爸爸提起鱼竿,好大一条鱼啊!爸爸把鱼放在装着水的桶里,鱼在桶里活蹦乱跳,溅得我满身满脸都是水。”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都说好玩好玩。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农村学校老师抓住学生的精彩生活作为习作的源泉,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就会有兴趣,就能把习作看做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阳江中心小学】

让学生写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