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66

[ 樊茂声 文选 ]   

坚持三条原则,构建有效课堂

◇ 樊茂声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堂课若要成功,除了教师本身要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之外,还要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学习氛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里遨游,体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这也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那么,我们在追求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一、 以学生为本,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做到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的前提是处在问题情境之中,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利用多媒体再现1998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洪水灾害的情景,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脑海中最难忘的画面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人民子弟兵”,教师就此板书,揭示课题,继而引导学生质疑——“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人民子弟兵会有怎样的壮举呢?”“人民子弟兵有危险吗?”“人民子弟兵是怎样保卫大江的?”……此时此刻,学生的每一句话语都是真情的流露,每一个问题都燃烧着学生探索的熊熊烈火。
  (二) 注重互动,加深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主宰。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各自唤醒沉睡的潜能,并向在场的每一个心灵伸出温情的双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这是新课堂改革的灵魂。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探索创新。如在教学课文《赶海》时,在学到第二自然段时,有这样一句话:“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一个“闹”字用得非常好,我就让一个学生和我合作演一演这个“闹”字,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和我表演,而且我们合作得很好,赢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样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学生学得特别开心。教师亦可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把握契机,表达情感。 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把握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被人物精神所感动,被优美景色所陶醉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契机,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情感在课堂中流淌。而诵读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实现情感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读悟出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真实情景后,又补充了这样一段资料:“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了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读了书,又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此时此刻,学生内心的情感早已在朗读中流淌出来了,再加上资料补充阅读,学生的情感表达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关注了其个性的发展。
  (四) 有效评介,激励学生。实施新课程以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以此来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评价要真诚,要用心,要用情,并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一节课,教师若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到信息的评价、调节中来,就能够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激活学生整个的身心能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课上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自己钻研出味,才能教出味。”研读教材的过程,其实是教师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钻研教材,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需要教师能进入文本,对文本的内容与情感等因素进行准确、深入、独到的解读,即对于文本的每个语段、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都要细细品味、仔细揣摩,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成为文本的知音。“出乎其外”需要教师能跳出文本,对文本的结构、语段间的联系、文本的语言风格、表达特色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赏析,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的魅力,捕捉作者富有个性、灵性的表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研读过程,如同下海潜水,潜游愈深愈广,看到的景象愈美丽,愈独特。
  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至此似乎可以了,但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教材,研读至此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学这篇课文,该为学生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狭隘,更多关注的是文本内容和情理的理解体会,而对文本语言的关注或敏感度不够。所以,研读教材时,教师还要更多思考:这篇课文为学生的语言、思维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进而从教材中寻找挖掘出适合本年段、本班级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的资源。
  三、 以训练为本,夯实语言文化的根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注重了以训练为本,淋漓尽致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窦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三个环节,借助多个文本的补充阅读,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基础。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厚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理性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

坚持三条原则,构建有效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