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应该受到尊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不经意处,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一位老师教学《小儿垂钓》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我终身难忘。
师:“路人借问遥招手”中的“遥招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遥招手”是小孩摇手让行人不要说话。
生:是说小孩远远地就摇手,示意行人不要叫喊,更不要走近他。
生:小孩怕行人的问话,惊跑了水中的鱼儿,所以向行人摆摆手,示意他赶快走开。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蓬头稚子”,当你专心垂钓时,一位行人匆匆走来,向你问路,你会怎么办呢?
生:我会很为难,如果回答他,就惊跑了河里快要上钩的鱼儿;不回答他,我就太没有礼貌。
生:我能理解诗中小孩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情了。
生:我明白了!“遥招手”应该是说,远远地招手叫这位过路人靠近点,再回答他的问话。这样既不惊动水中的鱼儿,又不失礼貌。
生:这真是一个既聪明又有礼貌、乐于助人的孩子!
师:大家说得对!这位乡村孩子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像这个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发挥语文教材的工具性,更要充分发挥它的人文性,哪怕是细微之处也蕴含着人间真情。这位老师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抓住诗中的细微之处——遥招手,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但理解了这首诗,同时也学会了做人。
【作者单位:淮安市金湖县金湖娃艺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