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但是想不到的是,而今的法国人并不像我们一样学习这篇课文,法国中学并没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道都德是何人。而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文中主人 公小弗郎士或许都是如此。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赔款25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德参战,痛心法国的惨败,于1873年创作了《最后一课》。
课文里说,小弗郎士逃学到野外游玩。“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 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小弗郎士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法语, 他听得极其认真,连镇里的成年人也来学习。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下课时,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
据悉,在今天的阿尔萨斯有的地方,老百姓说的都是德语。因为阿尔萨斯在古代属于德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居民都说德语。1552年被法国占领统治后,当地居民对法语存在抵制倾向。当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人说法语。但在《最后一课》中,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法国课本中没有《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或许是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课文故事和历史真实情况不相符,因此不推荐给学生,这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