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90

  

优化课堂提问之思考

◇ 徐 溪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理想状态,尚未达到提高的时机,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学生就会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或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问题,使学生处在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提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这是第一条原则。例如在教授某些课文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预习基础上每人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结合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需要,就可以挑选出一些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讨论解答。这样做就找准了方向,找出了重点难点,教学的目标也就落实了。扣住重点难点,引导点拨,事半功倍。所谓重点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靶心。抓重点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标
  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提问的目标明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例如从文题题眼入手,有意设置疑问,就能激起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水到渠成。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应循序渐进,力求问题圆满解决,也就是提问要恰当。恰当有两层意思。一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不断提问,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次提问后,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二指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内容、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基础知识部分提问时,可面对成绩中等或较差学生;思维难度较高的提问,应面对成绩优秀或良好学生。
  四、 要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启发式提问是最主要的方法。启发式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方法有:
  1. 对比式。可以是词的对比,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对比,还可以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风格的对比。这种提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例如,《珍珠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嘟噜—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理解此句时,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将句中的修饰成分去掉,然后与原句对比,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哪句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这样对比提问,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2. 设疑式。教师有意识地提问设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设疑,能激活学生的积累,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作出正确回答,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示式。内容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启发学生。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稻秧说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出小稻秧的心情呢?”这样学生就能用正确的情感来朗读。
  五、 鼓励师生互动式提问
  教学实质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课堂提问时凸显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使课堂教学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优化课堂提问之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