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34

[ 江晓凤 文选 ]   

“请送《窗边的小豆豆》回家”

◇ 江晓凤

  我们在学校教学楼所有教室的外墙上,都沿窗安装了开放式的玻璃书架,楼梯间也被布置成了“心灵书吧”。在这些书架和书吧中每天都摆满了图书,孩子们可以随时阅读学校提供的各种图书。我们期望着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静心阅读经典、感悟人生、快乐成长。但,好事总归多磨!
  玻璃书架上的图书是开放的,随时可以借阅,虽然不需要借阅登记,但总要有人管理。于是学校规定每个班级外墙的书架由各班监管,“心灵书吧”由楼梯间值日班级监管。职责范围包括图书的有序摆放、图书的保管、图书每周的回收更换等,并根据图书的管理情况列入少先队的班级常规检查评比。我们以为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行管理图书的能力,确保图书不会丢失,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老师们都在为学校的这一特色感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第一周的评比结果却让人吃惊:有两个班级因为图书少了被扣分。学校马上开始追查书的去向,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原来这两个班级的书是被其他班级的同学拿到自己班的书架上凑数了,他们的图书在这之前丢了,但又查不出去向,只好出此下策。
  原本以为百分之百的好事却成了弄虚作假的劣行,怎么会这样?我们全体老师进行了反思:是开放式的图书架本不该设?是我们高估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不够深入?是我们的评比制度出了问题?……最后决定到学生中去找答案。
  “我们班级管理的书架上的图书我早就看完了,很想看别的班级管理的书。但他们的图书管理同学因为怕书少了被扣分就不让随便去拿,所以有些同学忍不住可能就会偷偷地去拿。等到看完了又怕归还时被人发现,所以干脆就不还。”这是调查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一种解释。由此看来,出问题的不是开放式图书架的开设,也不是孩子的道德水平低下,而是我们约束式的管理制度桎梏了开放式的阅读。
  由此再做深一步的思考:为何我们当初要去制定这样的图书管理评比办法?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信任!我们不信任学生能够自觉归还。想想老师都有这种思想,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学生?
  后来图书管理评比制度取消了,在每班书架旁多了一块留言板,还是由每班的值日生负责。上面时常写着“请在下午放学之前送《窗边的小豆豆》回家,明天接着看!”“我把《海底两万里》带走半天,明天归还。××留言”之类的充满童趣的温馨的话语。虽然后来也偶尔会有丢书的现象,但耐心地等待之后,要么就会有人送它回家,要么就会有孩子去老师那里说明自己周末把书借回家忘记带回学校。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

“请送《窗边的小豆豆》回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