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79

[ 赵艳红 文选 ]   

一波三折学写话

◇ 赵艳红

  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老师往往是从说好完整的一句话入手,让学生学会用词语造句,能根据图意说一句完整的话等。但始终停留在单句的训练,这样并不利于逐渐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于是,我尝试从造句入手,首先让学生根据词语说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选用几个词语说几句有联系的话,要求把话说通顺。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写好一句话到写好一段话。
  可练习时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滔滔不绝,中等和不善语言表达的同学们全都成了听众,连跟着说都费劲,对说话和写话丝毫不感兴趣。而且老师还必须每天都绞尽脑汁设计不同的写话内容,却只是提高了班上优等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遭遇波折,赶紧改变策略。我重新确定了一二年级写话的目标:“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训练形式就是让学生试着写日记。我提供绘本《蚯蚓的日记》——构建学习脚手架。让他们知道写日记的方法,让他们学着像故事中的小蚯蚓一样把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想着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训练面的问题,还能解决书写内容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主选择自己想说想写的内容,从而提高说话和写话的兴趣和能力。
  一开始,很多学生的日记都是记的“流水账”——“早上,妈妈送我上学,上完学,我就回家了。”“今天我上完学回家后,先做作业,然后妈妈喊我吃饭,吃完饭我和爸爸一起看电视。后来妈妈让我睡觉,我就睡觉了。”……
  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不知表达的主次轻重。于是我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结合教学,让他们学会看生活,因为写话是生活中客观实物进入孩子们心灵的反映。
  于是,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春天。孩子们发现,早春,气候还是寒冷,但与冬天比,却暖和了些,风不再刺骨。校园中的树木远看都是光秃秃的枝干,可走近仔细一瞧,原来上面长着许多米粒大的小红疙瘩, “这是芽!像小米粒。”眼尖的孩子大呼小叫。这就是春的信息。于是,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踪影。
  经过一个阶段的观察,他们找到了春天,他们兴奋地把这些发现都记录了下来。我欣喜地看到:
  “春天的气候容易变化,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但是渐渐变暖和了。”
  “香樟树开始在顶端长出细细尖尖的芽,像一把合上的雨伞,又像尖尖的刺刀。后来变成小叶子,又变成大叶子,像大树妈妈的许多只手,在阳光下发着光,挥舞着冲我笑。”
  “玉兰花的花苞是青色的,上面长满绒毛,摸一摸,毛绒绒的。从裂缝里,我看到花瓣的颜色是紫色的。有的花苞外面的皮被撑破了,还有的皮被顶到花苞的顶端,像戴了一顶小帽子,又像顶着个小蘑菇,真可爱啊!”
  ……
  孩子们观察得真好,写得真好,还一个个兴趣盎然。我心中的疑问一下子有了答案:要让孩子从观察中亲近生活,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才会对写话有兴趣,才能写好话。
  于是,趁着春天这个好季节,我让同学们撒种子,学写观察日记。六人一组,每天观察和交流,然后记录下来。同学们特别带劲。他们一下课就来到阳台上观察他们撒下的小种子。
  李欣悦一组种的是大蒜,我看到她的日记本上写着:
  “3月31日
  今天中午,我们很高兴地把大蒜插在土里,我真希望它多喝点水,快点长大,不知道它长大以后会是怎样的呢?”
  (孩子们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4月3日
  今天大蒜头上长出了绿绿的小芽,像小姑娘头上扎了个小辫子。我们又扒开泥土,发现下边长了七八个又小又白的根,摸一摸,根可真硬啊!”
  “4月10日
  今天我发现,第三片叶子上又长了一片小叶子,第一片叶子和第二片叶子好像老了,叶尖发黄了,其中有一片根部烂了一点。我想:那片叶子会不会掉呢?是不是每次长出来的小叶子都是由大叶子里长出来的呢?”
   “4月15日
  今天可能是我们浇的水太少了,大蒜的叶子有些枯黄了,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正低着头挨批呢!我要赶紧多浇点水让它精神起来。”
  (写得真是惟妙惟肖)
  小种子们在一天天长大,而我们班的同学也在一天天长大。他们爱观察、爱说、爱想,也爱写。
  真是“一波三折学写话”,遭遇了扩句训练和写日记的两次失败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说出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给写话教学带来的是一片全新的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一波三折学写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