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55

[ 卓成金 文选 ]   

注重语文应用,加强人文教育

◇ 卓成金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是忽略人文教育,这应当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空洞的、概念化的、泛泛而谈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反映时代的迫切要求、富有时代特征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①
  1. 理清人文精神与语文应用的关系
  “语文教育人文性、实践性很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多重功能的作用。”②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而语言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常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思想、感情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文的学习,也不可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枯燥乏味,劳而寡效;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生动活泼,学得又快又好。
  同时,人文精神与语文应用二者不是一组对立概念,二者是交叉的。二者的“交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必然有非语文因素,也会有非人文因素。有时候非语文因素的作用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但它不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构成语文教学基本内容的,是包含着具体人文精神的语文应用。
  2. 人文教育应体现在不同层面的、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开发、训练、养成的过程中
  (1) 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③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教者胸中有‘人’,且做到‘人’与‘文’的兼顾”④。我们不妨也借用“品茶”来打个比方,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是这样描述“品茶”的:“林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品茶的“品”在于“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有余甘”这样子的“味”,也才能让人品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以这样子的情性试其味,才能“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只有这样子的“品”,才能有“清芬扑鼻,舌有余甘。”语文课堂也是如此。现在很多时候,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最终只记得作者是谁,认识几个生字词,以及笔记本上的中心思想而已。而对于文章的美感情感艺术感因为是“囫囵吞枣”,因为是“一饮而尽”,就没感觉出“味”来。《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做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科学界定,且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育人”的目标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使之在学识能力、人格素养等方面都得到提升。“一篇文章能选入语文课本,必定是精美之作,那就如同一壶上好的茶。而对于这壶上好的茶,很多老师是只要茶叶不要茶水。经常是课堂教学一上来便是字的读音、词的解释、段落分析、主题归纳,因为这些可能就是考卷上的基础知识,是茶壶里看得见的茶叶,而对于文章的姿态特色这茶水最多是“一饮而尽”,什么味儿,最终是不知道的。⑤
  其次,角色要富有人情味。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求有学生我口讲我心的真切、独特的感受。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学要如春风化雨,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深入了解学生语文应用的实际状况,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自己更富有人情味。
  再者,具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传统语文教育混淆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的界限。这种理解把课程与教材、教案完全等同,认为执行教案内容、完成教材内容就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其实,书本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十分广泛,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一切与语文教材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就语文来说,“剩下的东西”就是语文精神。因此,“教”,着眼于教师的教育过程符合学科规律;“用不着教”,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二者统一于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即为教学之成功。”可以设想,叶圣陶先生所期待的境界一旦达到,我们的学生将会有怎样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
  (2) 从人文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不盲从起哄的同时,却也应当来一次自我批判。这批判是思考,是立足于热爱的一种涅槃。”⑥破而不立是不行的,光批判不建设是错误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不是零,应当立足学生实际,从人文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语文的规律。
  其一,“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泳、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必要的语文知识须掌握,但要强主干、删繁枝、去繁琐、除重复。学习的内容应眉清目秀;藤攀枝蔓,胡子拉碴一大片,学生就会被缠绕其中,难以脱身,学习的主动性不知不觉就会受到抑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多阅读多写作,重视积累、感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口语交际活动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体味,揣摩,把握,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这显然尊重并把握了语文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二,“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⑧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让教育(这里专指语文教学)更像教育。”⑨语文教育追求的理想是教学过程中充满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这需要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还需要教育者去创造教学的魅力。理想的状态总是很难达到,因此,教师的努力不仅艰苦,有时还很痛苦。这就是创造的痛苦,追求的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幸福——创造的幸福,追求的幸福。语文教学就是要带你走进这样的痛苦和幸福之中。
  其次,确立辩证统一的思想,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境界。“语文教学中除了人文与工具外,还有许多对立面,如感知与积累,讲与导,放与收,学与练,学生与教师等。如果不按语文自身教学规律,总是追求时尚,只能与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三维关系的因素也需要我们加以整合,如教师、学生与文本,内容、形式与过程,目的、手段与效果等。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过程都必须使三个关联的因素处于和谐统一之中,如果不适当地强调了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就必然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⑩在阅读教学中,尽管课堂教学受教学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把语文课变成纯文学课,但可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需要,把阅读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为学生发展“打精神的底子”;或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逼真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阅读,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是变成活生生反复经历体验的过程,体现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语文教材与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与“大语文”学习的统一,从而培植能力,提升素养。
  打造语文教育的生态课堂,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注重语文应用,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为语文教学找到一条简便的实际上是返璞归真的路。
  生态课堂是还生命真实状态的课堂,是还生活本真面目的课堂,是还生存交往要义的课堂,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精神家园,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交往场。生态课堂是追求智慧的课堂,也是走向学生生活的课堂。走向智慧的语文课堂,就要突破课堂中心的模式局限,需要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涵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参考资料】
  ①③⑦⑧ 王世发:《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15日。
  ② 于漪:《我看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2003年第1期。
  ④ 陈玉中:《语文课究竟是什么味?》,《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3期。
  ⑤ 王中意:《语文课堂在于品》,《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期。
  ⑥⑨ 杨斌:《语文美育叙论·绪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⑩ 黄厚江:《语文教学迫切要治流行病》,《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注重语文应用,加强人文教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