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25

[ 孙鹤林 文选 ]   

为“才子型教师”叫好

◇ 孙鹤林

  最近,第八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评委赵福楼老师的一篇《听“才子型教师”上课》的博文,在中华语文网引发网友广泛的热议。
  赵老师的基本观点有二:一是“才子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居于强势,而在强势的教师面前学生只能居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而且教师的强势会对学生构成一种威压,使学生处于被抑制状态,把师生共同的课堂变成了教师话语霸权的课堂;二是“才子型教师”的课堂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具有推广价值,令人遗憾。
  对于赵老师的上述观点,笔者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赛事,参赛选手一般都是各个省市逐级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因此,每一届大赛选手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理念,某种意义上既代表了当前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准,同时也代表了今后一个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势。所以,从赵老师作为大赛专家评委的角度说,希望“才子型”教师在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与素养的同时,能够在“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方面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而不要只顾尽情展示教师自我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存在,给听课观摩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予以示范。这不能不说是一位评委老师负责任的学术态度,自然也饱含着专家评委老师对年轻参赛选手的一种希望与期盼。赵老师这种对学术的虔敬和对一线老师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笔者深表敬意。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参赛教师的角度说,一位教师一辈子能有一次机会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确实是机会难得。所以,选手们在大赛中充分展示自己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才华与素养,自然也是大赛的应有之意。所以,愚以为大家的讨论其实并没有涉及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理念的冲突,只是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而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引发广大语文同仁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议论,关键是,在新课程改革处于“高原期”这样一个现实大背景之下,我们对“才子型教师”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是支持鼓励,还是否定贬抑?
  笔者是一名行走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研员,从笔者多年在教学一线走访调研的情况看,被我们寄予无限希望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了十个年头,但回过头看看,十年课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收获?十年课改,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状?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为什么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个人愚见,不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力度不大,也不是一线教师学习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不努力,而是许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程理念的准确理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出了偏差。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被无限抬高,学生从课堂的主体俨然变成了课堂的“主角”,而与此相反,教师倒成了课堂上的一个配角,甚至成了一个课堂中可有可无的幕后角色,这种教师从课堂上的隐身或教师课堂地位的弱化与矮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一些教师主动放弃了对自身专业素质的高要求。许多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理念上“蹲”下来与学生平等,而且在专业素养上也“蹲”了下来,几乎与学生处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作为教师的课堂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在一些课堂上几乎成了一句空话。笔者曾经在一次地市级优质课竞赛的赛后点评中,说过一句非常遗憾、非常痛心又非常伤人的话:“现在,我们有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不像教师,语文教师已经不像语文教师了!”个人的一孔之见,甚至有点偏激,自从新课程强调要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来,我们是越来越难听到一节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语文课了,更难遇到浑身洋溢着语文魅力的“才子型”语文教师了,而在全国性的语文课堂大赛中,“才子型”语文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才子教师”能够用自身的才华和魅力让所有听课的学生和同行陶醉,为此,我要由衷地说一声:“为‘才子型教师’叫好!”或许,真的如赵福楼老师所说,“才子型教师”的语文课堂只具有观赏性,不具有复制性,不能让一线老师学以致用,不能给更多的教师以示范。但是,我还是要为这样的课堂热烈鼓掌。不仅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根本就不可能复制,无需复制,而且更重要的是“才子型”语文课让我们所有听课老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明确了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一名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名能够把语文课上好的老师,应该从修炼自己的“内功”开始。
  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是,课堂上“才子型教师”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在居于强势的教师面前,学生是不是就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是不是就处在一种被抑制状态?在这一点上,我有些不敢苟同赵福楼老师的观点。在“才子型教师”的课堂上,教师激情洋溢纵横捭阖的讲解、充满思辨的分析多了,课堂上留给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机会肯定会减少,但是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口头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的思维活动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就会减少了呢?愚以为并不尽然。事实上,被赵老师所指的“才子型教师”——连中国老师在赛后《致赵福楼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中引用其学生的话语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完全是看学生在课堂上说了多少,活动了多少,练习了多少,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教师有高度、有落差的讲解,被老师的才华与博学所吸引,在内心引发的思考会更深刻,获得的启发会更丰富,甚至学生毕业多年仍然对自己的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念念不忘。
  同样,不久前,《语文教学通讯 A》(2011第4期)曾就“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问题,约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海林先生进行答疑。李先生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上出了问题。现在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堂,老师总是在讲学生已经懂了的内容,而学生不懂的内容却没有讲,造成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没意思,所以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遇上“才子型”语文教师,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总能展示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采与气度,教师能用自身的语文魅力熏陶感染学生,我们的学生不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学生也因此一定会喜欢他们的“才子型”语文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步凤中学】

为“才子型教师”叫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