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22

[ 伍怀林 文选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伍怀林

  一、 复习导入,整体回顾,感知写的顺序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 厄运打不垮谁的信念?读——;厄运打不垮谈迁什么信念?读——
  3. 同学们回顾一下,文章依次写了什么?(写书、被盗、再写、启示)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二、 品味语言,真情感受,体悟写的方法
  (一) 数字说明法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多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1. 同学们用心读一读,用心体会一下,数字是枯燥的,可放入文中,就有了味儿,从数字中读出了什么?
  “20多年”:说明时间长。教师引导加深感受:同学们,一年365天,20年,7300多天,你知道谈迁每天都是怎样度过的吗?(贫穷,四处借书抄写;为了抄一点史料,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400多万字”:既可以看出巨著的工程浩大,也可以看出这的确是谈迁心血的结晶。
   “6次修改”:“改什么?”“怎么改?”体会谈迁著书严谨认真的态度。
   “50多岁”:可以看出《国榷》耗费了谈迁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2. 这些数字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信念,这种信念就是——(引读)这种信念是在向我们阐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引读)
  3. 总结方法,这就是列数字说明法,通过数字,让我们感受到编写《国榷》的艰辛。
  (二) 细节刻画法
  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一袭破衫”:可以看出他日子过得极为艰苦。“终日奔波”:说明他一天到晚在外奔忙,非常累。
  “奋笔疾书”:可以看出,那是老人在与时间赛跑,在与生命赛跑,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他毕生的宏愿。
  “逸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可以看出《国榷》记载明史的完备性。
  “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严谨认真的态度,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
  2. 这段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画面。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3. 方法引导:这就是细节描写的方法,文章通过一个个细节,写出了谈迁在书桌旁、在风沙中的具体形象。
  (三) 主题深化法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 课文学完了,但故事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永恒的,文章结尾告诉了我们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崎岖”和“坎坷”在文中指什么,“希望之光”和“绝望之云”指什么。
  3. 为了写《国榷》,谈迁离妻别子,孤身一人,四处寻访,终日奔波;为了《国榷》,谈迁从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百病缠身。这就是信念,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 这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可有可无?
  5. 这就是主题深化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信念”对人成长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岔河中心小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