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对待“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 转变观念,正确地认识问题
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还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不同,问题所处的位置便迥然不同。在应试目标的制约下,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学生满足于做题、考试、得高分,思维程式化、刻板化。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追求知识的记忆效果,抑制了问题意识,导致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淡薄。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闪光的金子》一文时,阅读课文后,教师提示学生围绕课题和课文内容提问题。有学生问:“闪光的金子”指什么?为什么说徐虎像“闪光的金子”?问题的提出引来一场大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多种问题汇集课堂。这时教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共同讨论——老师评说”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在课堂中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职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求知地位上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发现的主体,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时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抑或从根本上就怕学生提问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正确的教学观念,来自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应变教师串讲串问为学生质疑问难,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二、 突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发生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开展,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创造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这样既有利于创设理想的教学氛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当前学习内容,启迪学生发现问题。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例如,在阅读苏教版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肖邦为何病得那么重?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肖邦此时在想些什么?……不知不觉中,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求异、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样是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因素。有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多想,才能多想,有了想法才敢“多嘴”。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产生问题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除了具有良好的问题情境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教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问题的技能也不可忽视。一些学生对课堂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问题处于模糊状态,对问题“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时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出具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的问题,克服偏离中心、词不达意、想问不知怎么问的现象,改变学生无问题少问题的状态。指导学生提问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设问方法。做到难易适度,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问题的设计、答案应是发散性的、多维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多答、多解的习惯。
三、 发挥主体,靠学生解决问题
人是创造的主体,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是源于人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实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之目的。
对待问题的解决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要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更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重在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发现,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对小组合作学习予以组织、协调,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要面向全体,注意每位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兴趣和活动情况。鼓励、激励学生质疑、讨论、辩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是一种语文能力,更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离开了语文学习实践,就无所谓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了。而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中模仿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依靠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依靠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激发兴趣,点拨方法,化解疑难。要鼓励学生学会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认自己、同伴,敢于否认教师。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需要。同学们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自主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日月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