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两则真实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到别人的菜园里偷菜,恰被菜园的主人看见了。菜园主人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转身就走。偷菜人以为他要告官,连忙赶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己的家门。偷菜人说:“我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我现在没法做人了。”主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那么漂亮,对吗?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从篮子里抱出两棵菜,硬塞到偷菜人手里。后来,这个偷菜人成为邻里众口称赞的品行好的人。讲这件事情的,是那个偷菜人的外孙女。
多年前,林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为使考试成绩“一鸣惊人”,竟趁黄昏破窗跳入老师办公室盗取试题。正当她寻找试题时,一位老师进门了,林抱头缩在办公桌下。老师见状,动情地说:“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只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儿,是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林点了点头。“这东西属于你吗?”林摇了摇头。“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管自己如何喜欢,我们都不应该拿,对不对?”林又点了点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来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林低头缓缓走出办公室,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是惊奇,是感激,更是愧疚。自此,林发愤学习并最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讲这段往事的,正是林本人。
读罢上述两则故事,作为教师,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果我们是菜园的主人或那位老师,将作怎样的处理?其结果又会如何?将偷菜人的行为告官或公布于众,可以肯定地说,偷菜人将处于“没法见人”的窘境,很难再成为一个“邻里众口称赞的品行好的人”。菜园主人表面上看似“软弱”的言行,其实包含着对偷菜人尊严的爱护。盗取试题,在学校可是一件大事,在班级或在全校曝光甚至给予处分都不为过。可是在这样的处理中,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自尊、自信也就消失殆尽了,其前程也许就在这样的施教过程中被断送。
写到这里,笔者又想起陶行知先生为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
面对用砖打人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历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去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却产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和那些“疾风暴雨”式的教育方式相比,哪个更有效?答案不言而喻。
尊重的力量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因此,尊重也更易使人悔过。尊重绝不等于纵容,它往往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常常可以产生无法估量的教育力量。作为教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纪学生。当我们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应首先考虑到对他们尊严的爱护。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将他们逼上没有退路的绝境。联想起近几年上演的一出出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发的校园悲剧,哪一幕不是与此有关?
应该说,对于走在成长道路上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意或无意犯下一些错误属于正常现象。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当我们考虑作出怎样的处理时,不妨先想一想以上三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