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对话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寻求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策略。
误区一:单一的对话,让课堂遗失多元的精彩
现状:审视现在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少数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教学屡见不鲜。在这种对话中,问题由教师预设,内容由教师掌握,结果由教师控制,对话的方式也大多采用我问你答,充当对话主角的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学生,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思考速度缓慢、不善言谈、缺少自信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
反思:这样的对话教学没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成了对话的核心,成了绝对权威,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这样的课堂听起来很热闹,师生对话频率很高,但学生疲惫地跟着老师跑,跟着问题转,哪有时间自己去阅读、理解、感悟?
策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多元、立体的多重对话。
1. 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教师只有创设了多种阅读情境,才会使学生面对文本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2. 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引路人,成为学生可亲、可信的朋友。设置对话的情境,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把握好时机引入学习的重难点,导入深的学习层次,导读出文章的精神、情感与境界,导问出能扣住重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导悟出词句中的内涵、情感等。
3. 创设生生对话的情境。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对其他人来说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误区二:孤立的对话,让文本丢失应有的魅力
现状: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甚至是公开课上,经常会看到教师将文中重要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带领着学生读句子,悟句子,品句子。
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老师出示第二自然段:“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并开展了以下的教学:
师:你愿意美美地读给我们大家听吗?
(生投入地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被你打动了,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生作答)
师:仔细品读一下,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生朗读)
生:我读到“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时感受到了美,我仿佛看到了野草一碧千里,桃花红得像火,柳树舒展着它碧绿的枝条,和着春风翩翩起舞。
师:你是个诗人,很会想象。
生:我觉得排比句写得很美,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就像一位母亲,具有宽广的胸怀、飘逸的长发、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语。
师:你的句子让我眼前一亮。听着你们对它的欣赏,老师也想来朗读一下。(师配乐朗读,生集体美读)
师:大自然的美景又何止这些,你们看(多媒体展示画面),你们能否也仿照这样的句子写几句赞美大自然的话呢?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 )是她( )的( )。
反思:乍一看,这一教学片段并无不妥之处,可细细思量,便能发现,虽然教师在句子的教学中,遵循了“理解读——品味读——感情读”这样的学习流程,可他游离于文本而教句子,使句子脱离了课文这一语言背景,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这一主题并未真正地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个句子的教学中失落了。脱离文本背景的孤立的对话,只会让文本丢失应有的魅力。
策略:教师应关注和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着力疏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渠道,还文本应有的魅力。
1. 教师文本先行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接触,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如果前面那位教师真正地读懂了课文的内涵,读懂了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课文把孔子带领弟子们游赏春天风景,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相信他肯定不会这样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积累,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性,发挥他的创造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建构。如果前面的那位教师能多点耐心,充分信任学生,围绕“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困惑,课堂中将会有学生与文本精彩的对话产生。如“我觉得孔子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能和弟子们一起唱歌、弹琴”,“我觉得孔子是个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人,他能在游春的过程中教导弟子”等。再请学生回到文中去找答案,去体验,与文本再次对话,学生的理解就肯定不会仅仅停留在“泗水河畔景色优美”这一层面上了。这也提醒我们,我们教师在挖掘教材人文资源时,需要做的是尽量少讲解,让学生多发现。要努力做到:(1) 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2) 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3) 让学生随时做好读书记号,并进行适当的批注;(4) 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关注闪耀出的创造火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3. 拓宽文本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视野不应只停留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适时适量地拓宽学生文本学习的资源,以利于升华文本的人文内涵。有些文章,可以引入背景材料;有些文章,可以引入对比性或结构相似的文章。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可补充长征过草地时艰难生活的资料。如《灰椋鸟》拓展阅读巴金的《鸟的天堂》,也可引入作者徐秀娟爱鸟的材料。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为了更好地体会谈迁矢志不渝的精神,补充谈迁发愤写《国榷》的资料。当然,课外资源的引入,应与文本内涵有衔接或补充的关系,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作用,而不可画蛇添足,违背挖掘文本内涵、升华人文情感的初衷。
误区三:肤浅的对话,让课堂丧失生命的活力
现状:审视现在的课堂教学,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对话,也有不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露珠》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了?
生:小松鼠、小白兔、小青蛙……
师:(角色转换)小动物们,你们也来学着课文的语言跟小露珠打个招呼吧!
生:小露珠,你早啊!你真漂亮!
生:小露珠,你好啊!你真好看!
师:你们能让自己的语言更丰富吗?
生:小露珠,你真漂亮!你就像晶莹的珍珠!
生:小露珠,你真好看!你就像水晶那样透明!
师:小动物们的语言可真丰富,相信小露珠一定会像你们那样有礼貌,喜欢你们的。
反思: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听了学生回答,并且进行了总结肯定,但只停留在小动物们语言的变化练习上。学生的思维是单一、呆板的,更谈不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将这样单一的对话,改成“谁来跟小露珠打招呼?怎么打招呼?小露珠怎么回答?”学生的思维将会大大激活,情感将产生更大程度的碰撞,对话也将更有效。
策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应是渐进式、生成式的,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
1. 精心预设,营建层递性对话系统。教师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预设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具有层递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如某教师在执教《爷爷的芦笛》一文时,就预设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层递性对话。首先,他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与课文对话,寻找课文几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接着,在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读出笛声带来的快乐;然后,请学生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感悟恐惧;最后予以延伸,引导深层对话:“爷爷的芦笛,究竟给强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有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2. 耐心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作为对话的“首席”,教师必须学会等待,学会专注,学会耐心,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其他学生都感到诧异。我微笑着示意这位学生往下说,学生得到了鼓励,继续说:“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学生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学生回答问题出乎意料,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就没有了学生再度探究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对话的活力,没有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热闹的课堂不一定会有有效的对话,但有效的对话却往往立足于热闹的课堂。处理好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关系,才能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