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想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情趣和语文审美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格和谐全面发展。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高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那么,如何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呢?
一、 语文教学中美的发现与感知力的培养
美的感知力是语言审美的基础能力。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感知书面语言美到自我的口头有声语言美,学生对美的感知逐渐变得精细。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个重要官能。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多种要素的载体,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作品语言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使学生审美的感知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比如对比式的表情朗诵、配乐朗诵等,这样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也是引领学生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文美、形美、意美。在教《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可采用配乐朗诵。传统的配乐朗诵是教师选择一段恰当的音乐,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去领略全文。但是,这一课教师可选几段音乐,可以是赞美的,可以是惊险的,也可以是激动的,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音乐配乐朗诵,读时播放黄河咆哮的录像,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交融。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民主的选择,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呀!
二、 语文教学中美的评价与欣赏力的培养
语文审美评价与欣赏力,也称语文审美情感力,是语文审美能力的核心成分。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能力,课堂上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感情撞开学生的心扉,美的评价与欣赏应通过引导、渲泄、升华来实施。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恰当的评读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评价美和欣赏美的水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态度。
例如,教《二泉映月》一文时,教师可采用一读师评、二读生评、三读自评的方式理解课文,感知文章的精华,体会作者语言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评中深入文章的中心意思,可进行个别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朗读成果的展示,也可以相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使美在学生口中一步一步加深,读的课文越来越美,学生的评价也越来越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文章的美在学生的口中加以表述,教者的肯定、同学的肯定,在加上自己的肯定,使学生的信心倍增,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
三、 语文教学中美的拓展与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审美想象力是语文审美的重要能力。叶圣陶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语文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设意境。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根据作者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教学必须抓住根本,发展想象拓展学生的自我表达空间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述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与联系”。教师可以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以借助创设情境而激发想象,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师准确地把握审美表象的特征,有助于再造新形象。
例如在教郭沫若写的《白鹭》一文时,教师可以从形美、意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进行美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形美。教师让学生着眼于白鹭的颜色和身段的评说,让白鹭的美一下子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进行动物的美的写话。②意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出白鹭钓鱼图、白鹭眺望图和白鹭低翔图的意境,再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③情美。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的句子,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白鹭,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身边的事物展开赞美。
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审美的记忆表象,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感知得越精细、全面、深入,想象就会越充分。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的丰富联想,其想象的内容丰富开阔了。学生维持良好的特定的心境,会增强想象的强度和稳定性,通过言语理解唤起审美记忆表象的活动,可以激活语文审美想象。
四、 语文教学中美的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也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语文审美表现与创造力的形成是语文审美能力成熟的标志,其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良好习惯与表达能力,经常鼓励学生说优美的话,造优美的句子,写优美的文章,经常训练学生锤炼词句,使用增添文采的修辞手法等,以此增强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活动。例如教《长江之歌》一文,可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写几个赞美长江的词语或句子,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学生的笔尖下得以升华。
二是创设良好的审美氛围,激发审美表现和创造的热情,促进内部动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会合作》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手工,教师评出最佳创意组、最佳合作组、最佳默契组、最佳成果组等,而且每组都有奖。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中评价自己手工制作的美,发现分工合作中同学的优秀品质,鼓励性的奖让学生有信心继续创造美。
三是创设良好的审美情景,唤起审美的表象活动,发掘美的源头,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观看影视等。在教《广玉兰》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着的和凋谢的广玉兰的图片,最后展示一棵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广玉兰树,让学生说一说每张图片美在哪儿,还有哪些美作者没有发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课文,让美处处都在。
四是结合课文教学传授一些可用性较强的表现和创造技巧,如想象、联想、观察的方法,说话和写作的技巧,表情朗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等,使学生较容易地把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期望变为现实,也容易养成审美行为的习惯。例如教《船长》一文时,教师教好课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用你的方式去赞美哈尔威船长,哈尔威的哪些品质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请举例说一说。学生可以通过读课文来赞美,可以通过表演来歌颂,也可以通过写话来称赞。这样的设计让英雄的形象细化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英雄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生活中一些小的细节要注意而已,从而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美的品质。
五是教师要注意成为学生表现美与创造美的示范者和榜样,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来促进学生审美行为倾向的形成。教师上课时运用的语言要优美,教师对美的事物要善于发现,教师再用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参照,让教师的美好形象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通学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