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庖”字,便会想到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则寓言:《庖丁解牛》。“庖”是厨房。“庖丁”,是在厨房里干活的人,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厨师。庄子笔下的这位厨师,有着高超的宰牛本领,眼睛里没有完完整整的牛,手中的宰牛刀能顺着牛的关节游走,宰牛就像弹奏音乐一样轻松。别人一个月要换刀,至多一年要换刀,这位厨师的刀用了19年,还像刚磨过的一样。
“庖”字怎么写呢?外面是一个“广”字,这是建筑物的标志;里面是个“包”,包裹的包。正是这个“庖”字,透露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秘密:以“包”为特色。厨师是干什么的?就是在房子里面,把东西“包”起来加工的人。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陶器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物体包裹食料加温,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包馅食品。你看,中国的汤圆是包着的,饺子是包着的,春卷是包着的,粽子是包着的,不一口咬下去,根本不知道里面是肉还是菜,甚至于连鸡啊、鱼啊,也可以包起来制作,“叫花鸡”就是一道名菜。
外国人呢,意大利的比萨饼,把好东西都撒在上面。日本的寿司,一眼能看到甜虾米或者烤鳗;美国的什么热狗、汉堡,本来应该是包着的,但还是耐不住寂寞,硬要露出一截香肠或者半块鸡排。中国人含蓄、内敛,欧美人外露、粗犷,从吃的东西也能看出一点名堂。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齐家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