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91

[ 胡小林 文选 ]   

巧设教学目标,促进情商发展

◇ 胡小林

  1991年,“情感智商”(情商—EQ)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耶最先提出,这一心理学概念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人类智能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情商的高低已经成了人生成败的关键。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继承了他们的观点,撰写了《情感智商》一书。戈尔曼甚至认为 ,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意义重大,而巧设教学目标就是一种好方法。
  一、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对学生情商发展的影响
  (一) 语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对情商发展的影响
  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多种作用,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等。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商的培养,而且还担负着以管理情感为中心的情商培养。同时,为了达成目标,师生双方克难奋进,相互激励并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向目标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商也在得到不断的提升。
  以下一则案例可说明语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对情商发展有积极影响。
  案例描述:
  《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目标:
  1. 研读有感染力的细节,在相关语段处作评点,理解人物情感。
  2. 品读重要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洪流下底层人物的个人操守,学习他们对他人的同情心和他们的人际交往原则,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案例分析:在《老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学习他们对他人的同情心和他们的人际交往原则,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是情商方面的目标,有了这一目标,教学过程便有了导向,教师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商。
  (二) 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促进学生情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选文,都是在文学典籍中经过千挑万选而产生的,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能锻造学生的灵魂。但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功利,很多情况都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情商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加上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式的影响,也阻碍情商水平的发展,最终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再者,不注重学情,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也不利于学生情商的培养。
  以下一则案例可说明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促进学生情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目标 :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领悟《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2. 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案例分析:
  首先,《烛之武退秦师》的目标设计中没有情商教育的目标,这篇文章可作为培养学生情商的理想素材。《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能够了解秦伯的心理,因此在游说中说的一番话打动了秦伯,不费一兵一卒就让秦退军,同学们可学习烛之武怎样抓住秦伯的心理说服其退兵的论辩技巧。
  另外,《烛之武退秦师》的目标设计中没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读通文言句子是鉴赏文言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的文言阅读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文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这也是达成课程标准中“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目标的必然要求。如果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忽视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那么让学生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就无从谈起,最后必然挫伤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阻碍情商的发展。
  二、 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 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1. 在目标设计中,重视情商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最大发展”,就是“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这三个方面的目标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这一设计最大的发展就是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地位。按“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把过去被知识、技能所掩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凸显出来。情商培养应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因为情商是情绪的管理能力。如《报任安书》的教学目标,就应包括“学习司马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能控制住自己屈辱的情感,没有选择自杀来逃避的不屈精神”这样的情商目标。《老王》的教学目标,就应包括“学习杨绛一家和老王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共同品质——同情心”这样的情商目标。《我与地坛》的教学目标,就应包括“学习史铁生能走出人生不幸的勇气”这样的情商目标。
  2. 在目标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
  语文学习不是老师讲学生记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蕴含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时而愉悦,时而苦恼,时而兴奋,时而烦躁。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因此,在目标的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目标引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
  (二)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 贯彻“最近发展区”原则,目标难易适度,以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
  所谓难度适中,是指所编制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教改先锋张富老师的“跳摘”理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只有配合默契,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当然,学生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编制教学目标,对不同类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即“分层教学”。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情商的发展。
  2. 目标要具有弹性,为课堂教学创造宽松环境,促进学生情商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目标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要有一定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快慢和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具体实施教学目标时,也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以调整。如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设计“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这样的目标,对一般同学只要求了解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的“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实现绝对自由”的思想,对那些悟性较高的同学还要求能够正确评价庄子的这一思想。这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培养积极乐观的品质,促进情商的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方向,语文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来考虑情商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巧设教学目标,促进情商发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