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00

[ 李薇薇 文选 ]   

例谈“非指导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 李薇薇

  缘于爆米花般的语言膨化,肥皂剧似的情节演义,作文指导日趋“臃肿”,作文教学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非指导性作文教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作文指导要“瘦身”,指导环节要由显入隐。
  “非指导性”一词缘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的充分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强调“非指导性”教学,正是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准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和催化作用。不操纵学生,不窒息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学生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非指导性作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已为许多实验教师所认可,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现象,也有了一连串关于“指导”与“非指导”的争议。
  问题一:教师要怎样处理好“指导”与“非指导”的关系呢?
  一些实验教师谈“指导”色变,怕被冠上走老路的罪名。一些教师干脆把“非指导性作文教学”片面地理解成“不指导”,即给出一个话题后“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可否认,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也不难有率性表白的佳作诞生。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仅仅停留在原有水平的一次次重复,作文的方法、技能、技巧等难有提高,学生作文有了量的积累,却没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什么话都说,不免有偏离教学主题的意识、心态、言辞的流露,这时,十分需要老师的引领和开导。那么,什么时候“指导”,什么时候“不指导”,二者的关系问题成为实验教师争议的焦点。
  问题二:怎样的“指导”才是“不明确”而“有效”的呢?
  “非指导性作文教学”并不是完全抹杀教师的作用,将教师完全置于旁观者的地位,而是要求将指导转向不明确、隐性之中。教师并不是“不指导”,而应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教师要通过自己艺术化的“非指导性”工作,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最终达到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但是,教师如何组织这艺术化的“非指导性”教学活动?怎样做才更有效呢?
  问题三:在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发挥“非指导性”作用呢?
  作文的特点,要求学生既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要对自然、生活具有积极细致的观察、理解和透悟能力。因此,作文功夫重要的还是来自课外,这已经是语文老师的共识。于是,“课外知识剪贴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循环日记本”等帮助学生积累、促进学生写作的方式也已成为很多老师的法宝。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总觉得学生“任务意识”占上风,往往流于形式,有手无心。这时,教师该如何发挥“非指导性”作用呢?
  经过一个阶段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我深刻地感受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变自己的态度,确立角色意识,“巧引慧导”,让孩子的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
  课堂上:创设作文学习情境,做一名会煽情的“主持人”
  案例点击1:笔者执教研讨课《与众不同的李老师》(情境启导片段)
  师:先看老师画一幅图。(教师以漫画形式快速将头像画在黑板上)
  师:老师画的是谁?
  生:我猜想画的是李老师您自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幅漫画中的人物短头发,眼睛大大的,脸圆圆的,还有双下巴,手的动作也像是老师在给同学上课。
  师:原来,李老师的漫画画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同学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而且还说得很准,真不错。
  理性透析: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实质上蕴含了我的用意。我用漫画的形式告诉学生,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主要特征。这样,在春风化雨中进行了习作选材的指导,不着痕迹,轻松自然。
  案例点击2:笔者执教研讨课《与众不同的李老师》(搜集素材,启发想象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答记者问、亲密接触,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李老师的信息。要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采访一下她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应该是一个好方法,后面有这么多的听课老师,你觉得应该采访谁呢?
  学生推荐彭老师和朱老师。两位老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即兴谈了对李老师的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台上台下气氛融洽。
  师:听了两位老师的介绍,是不是觉得对李老师了解更深了?现在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李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根据李老师的特点,设想一下,给我找一份兼职如何?不过要简单说明一下适合这份工作的理由,同桌先讨论一下。
  生1:您的普通话非常标准,适合到电视台、电台去做播音,但是形象不适合抛头露面。
  生2:您还适合做节目主持人,因为您诙谐幽默,应变能力很强,很能调动现场气氛。
  生3:您很适合做心理医生,因为您对孩子很有亲和力,很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很有爱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写李老师有话可写了吗?你想写什么呢?
  生1:我可以写《李老师减肥记》。
  师:喜欢李老师吗?那么怎样在写一个人的缺点时又不失对她的尊重呢?
  生2:我想写《与众不同的李老师》。
  生3:我觉得这节课挺有意思,我可以把它写下来。
  生4:我可以尝试写写将来飞黄腾达的李老师。
  师:看来,你们已经不用担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你可以选择一个角度,自己拟定一个喜欢的题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用什么形式写就用什么形式写,想写片段,想写全篇,都由你自己做主!
  理性透析:教育是一种交往,是一种对话。尤其是“非指导性”作文教学,教师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触摸,智与智的碰撞,前提是要给孩子一个可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这个片段不是通过一本正经地“写人要写典型事例”的训练进行的,而是在自然、真诚的对话笑谈间展开的,力图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教学境界。在教师创设的观察、问答、采访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其实已为学生提供了寻找写作素材的方式和大量的写作素材。“找兼职”这一环节的安排,更是巧妙地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合理的推断,整理反思已有的素材,启发他们对人物的形象进行自主性思考。最后,我充分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绪体验,作文角度、形式、篇幅、题目等充分民主,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一篇篇佳作也当堂诞生——
  “我很看好你呦。”听到这样的话,你就知道是谁了。她——短发,黑中带黄,凸出的脑门前挂着浪花似的刘海。虽然眉毛被头发遮住了一些,但还是能看得很清楚,像一片柳叶。下面有一双令她最为自信的大眼睛,看着你,就像沐浴着阳光。继续往下看,你会禁不住笑起来,因为她有双下巴,一层一层,像海浪。圆圆的脸蛋一笑起来就会鼓起两块肉。别看她长得胖,性格却很开朗,从不为自己的肥胖而烦恼,因为她的人生里有一句话,叫做“相信当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还会开启另一扇窗”。怎么样,这样的“小胖子”,你喜欢吗?
  ——王韵瑶《这样的老师,我喜欢》片段
  上述教例证明:沉浸在“非指导性”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习作常常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自然地进行,并且更广泛地调动出学生平时的生活和知识积累,促成他们愉悦的写作行为。
  其实,“非指导性作文教学”并不排斥写作过程中技能、技巧的相机传授。但是,它更多地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情景的创设,强调此时此刻的情景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而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与催化剂,而不是单向地凭借一种理性的方式,力图重新组织情感。这时,教师要做一名会煽情的“主持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勤业小学】

例谈“非指导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