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笔者以为要落实此精神,必须转变教师的写作教学理念,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个性(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情绪等)在写作中得以凸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 带着“镣铐”的课堂: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技巧,学生写作文”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被人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而没有从更深的层面去反思这样一种写作教学模式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让学生学会了什么。笔者认为,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该教学模式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 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一切活动必须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传统的“讲练式”恰恰违背了这一点,课堂内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主讲,大谈特谈所谓的“写作技巧”,而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学生的情绪是否饱满,课堂的气氛是否融洽,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被忽略。教师根本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唯我是讲”,学生只是单方面地强迫性地被灌输了许多“写作知识”,而真正写起来却依然“为赋新词强说愁”,学生主体性缺失。
2. 写作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作文教学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不能摆脱“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协调交互作用却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颠覆了“学”和“教”的关系,从而淡化了学生主体性地位。
综上所述,大多教师还没有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思想,从而抑制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在此,但无疑会让学生对写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或厌倦心理,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内驱力是一种重要与稳定的动机,即想了解与理解要掌握的东西,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写作主体如果对创作保持热情内在的渴望,把创作看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写作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其思维的泉水才会不断地涌现。
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只有作文是最主观、最有个性、最具创造性的,作文是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别人无法代替和复制“这一个”,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探索等。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无不是以“以人为本”写作教学理念为前提的。
三、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性
如前所述,写作的生命力就在于作者的热情和欲望,那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本质上讲,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去实施我们的教学行为。
笔者以为,不妨转变观念,从“心”出发组织作文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写作服务。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写作上,更能看出学生的人格特征,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善其师,信其道”,教与学相融并存的基础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发展层面上的。如果我们头脑中仍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那只能说明主体性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内化为我们深层的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原则,要让学生自己写出心中所想,而不是全靠教师来删删改改;要理解宽容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而不是一味指责批评;要允许学生作文课上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而不去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教学流程,并使之进一步内化为教师的主动行为,把传授“写作方法”转变成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欣赏”的过程,从而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激发主体情感,释放生命活力。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这番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写作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和内在修养。
学生毕竟是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总会在他们的脑子里留下印记,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总有表达的愿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皮亚杰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学习从属于发展。”作文也是如此。当作文从属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时,当学生试着把自己的痛苦和欢乐倾注于笔尖时,这时的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而且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心灵的思辨的过程。生活中的“我”不再是懵懵懂懂的“我”,而是在作文中觉醒了的“我”,开始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深化自我的生命过程,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提倡激情的自我张扬,让学生始终站在自身的起点来感受生活,用写作来充实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去感知生命的成长。
3. 张扬主体个性,让语言展现自我。当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起来,在他们的作文中处处可以看见生命痕迹的时候,那么紧接着这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笔端闪烁“个性”的光芒,新课标谈到的“独特感受”“有创意地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体现。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那种“只见文本,不见人本”的写作脱离了学生的价值和情感取向,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
比如,有一次,笔者在一堂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月亮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到最后文章交上来我统计了一下,竟然有三十多个不同的角度,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试举几例为证:
从月形上联想: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由月亮的圆缺变化想到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从月光的来源联想:由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照亮黑夜,为人类服务,想到默默无私地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由月亮不发光,专靠太阳光显示自己的身影,想到盗窃别人的成果来装扮提高自己的人;
从月亮的运转联想:由月亮不管白天黑夜,围绕地球运转不息,想到孜孜不倦、勤恳工作、坚守岗位的人;由月亮周而复始,老是按一定轨道运行,想到墨守成规、没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生思想之开放、思路之广阔、思维之敏捷,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4. 营造评价的宽松氛围,让写作热情持久。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更好地发挥学生写作主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写好对学生的评语。只有当学生从评语中也体会到了写作乐趣,那么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写作能量才是惊人的!
例如:(以游记为例)
对于这样的评语,学生会发现自己写作的价值,会觉得自己才是文章的主人,就会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会体验到自身生命的意义!
综上所述,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利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学生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当我们把学生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时候,那么我们才无愧于我们的作文教学,无愧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① 黄孟柯主编:《人生平台上的语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 《作文教学研究》,2003年第6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