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10

  

“新感觉”——作文的灵感

◇ 季 燕

  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感觉”,捕捉“新感觉”,积累“新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表达能力,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找到新感觉必须有“爱心”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阳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阳光才会万紫千红、多姿多彩,有阳光,才会风光迷人令人神往。如果把“爱心”比作阳光的话,那么,当你有了爱心,你就会觉得事物那么亲切动人,光芒四射。
  引导学生找感觉,要从培养“爱心”入手。爱自然,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个人,使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美好。如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向生病受伤的学生献爱心,使学生对病残同学倾注爱心;又如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圃、盆景、树木等,感受花儿开放时的艳丽,盆景那独特的造型,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有时我会携学生来到郊外,欣赏山水的壮美、感受田野的辽阔,使学生不知不觉产生对大自然的“爱心”。有了这一份“爱心”,学生的心和自然万物的心“连”在一起,时时相互“交流”。
  当然,激发学生“爱心”的方法是很多的,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品赏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目不转睛地欣赏意韵无穷的名家字画,指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影视作品强烈的美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博爱心弦。
  二、 捕捉新感觉必须要“思考”
  学生有了丰富的感受,教师应及时地启发,正确地引导,让他们自主地去“思考”,使感觉逐步走向深刻,使先前的感觉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新感觉”。
  引导学生思考的事物其实很多。如当学生观察小溪流以后,对“小溪流”泛着白花花、清亮亮、流动不歇的水,感觉非常活泼可爱。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小溪如果没有干涸,它能停止流动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它会日夜不停地流淌。”“那么从它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在学生交流后,我继续点拨:“小溪流的这种不知疲倦的精神,在你周围人的身上,有它这样的品德吗?”学生思维的闸门顿时打开了,有的说像妈妈下岗后寻找工作,总是不怕挫折,不怕劳累,坚持不懈;有的说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总是不倦地教诲我们,从不停下脚步……经过这么一推究,学生对溪流就有了“新感觉”。
  当然,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角度、思考方法是不同的,各具特色。有的同学喜欢在物与物之间,思考它们的相同或区别;有的喜欢将人类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寄托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把天下万物拟人化;有的则喜欢思考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阐述自己的别样的理解等。不管怎样,我常对学生说,只要你用心去感觉,用心去思考,“新感觉”随时都会出现。
  三、 积累新感觉必须写“随笔”
  同学们的新感觉一旦被“发掘”,我决不熟视无睹,而是毫不吝惜地赞美他们。当他们的情趣被激起,我会及时引导他们表达这种感觉,先用口头表述,再用书面表达。否则,新感觉将会如昙花一现,一去不复返。
  如何将这种新鲜的“感觉”,长久地储备,使之成为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仅仅做到零散的表述是不够的,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小小的笔记本,随时把新鲜的感觉记录下来,这是别具一格的“随笔”。“随笔”不停地记录自己头脑中随时冒出的思想或情感火花。同学们一天可以写一篇,也可以写一段,哪怕写一句也行,当然不必强求每一天必须要写。
  看下边的这些“随笔”,不得不让我为他们鼓掌:程晓珂——一阵微风吹来,柳条就像少女在梳理自己柔软的长发;陆洲——小河水奔流着,向四面八方传递着春的讯息。姜蓓——春在田野,春风带着泥土和花儿的芳香向人们拂面而来,绿油油的苏醒了的麦苗显得精神饱满,展现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写“随笔”,既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练出了过硬的笔力。这样每当写起作文来,素材就会像清泉一样流淌出来,清新而别致,对他们来说写一篇作文,轻松、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新感觉”——作文的灵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