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把字词意思从教参、词典上照搬给学生,或把诗句意思照抄给学生。这种“照搬照抄”式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囿于形式、缺少变通,更谈不上语文课程的开放与多元。
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鼓励学生多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 理解字词,争议辨析中求准
古诗教学中,在理解字词时,教师不应该将答案照抄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比较、运用、品味中得出正确理解,力求词义准确,解释到位。
如《赠汪伦》一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的“闻”字,二年级学生查字典很容易就能理解为“听到”。但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仅是点到为止,而应力求发散、扩展。于是教师启发学生,“闻”表示听到,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学生罗列出“闻鸡起舞”、“耳闻目睹”等词。“闻”还有什么意思?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一系列的辨析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又如“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及”,学生查字典要略费周折才能找到“比得上”这个义项,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显而易见。此时教师再设一疑:“不及”什么意思?学生脱口而出“不能比得上”,马上有学生笑起来,“不能比得上”这个说法太别扭。又有学生略作思考,答曰:比不上。这一过程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 领悟诗意,灵活变通中求新
将琐碎、凌乱的词语连缀成完整通顺的句子,是语言训练的一个要点,特别是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很有训练的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是“拆、释、连、理、补”等方法,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心智,引发学生学会灵活变通,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诗句意思,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用陈述句说该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的意思时,教师问这样的句子能完全表达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意吗?引导学生变换句式(而不是刚才的词序调换),于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用“即使…… 也……”说成感叹句,有的将之改为反问句,都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这样的训练,在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变通的基础上,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发展,不拘泥于固定形式,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活性与多元化。
三、 体会感情,多元对话中求深
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如何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紧扣原文,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采用对话、激疑等方法将学生情感引向深入,从而体会到作者的真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赠汪伦》一诗的思想感情,二年级学生虽然会说出“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之类的语句,但还是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汪伦写信骗李白,李白还这么激动呢?显然,学生对诗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仅仅处于一种外在的感知状态,尚未深层次的领会。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汪伦是怎么“骗”李白的?他为什么会想出这个办法呢?(因为汪伦深知李白的爱好)与文中人物对话:李白为什么不生气呢?再与学习同伴对话。于是学生顿悟:李白、汪伦二人是由于对诗文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来的,特别是汪伦对李白的喜好如此了解,李白怎能不感动呢?此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以诗会友,一见如故”的纯洁友谊。
多元对话,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新的层次深入,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切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