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那么也就意味着教育低效甚至失败。缺乏感情沟通,单纯的说教不是最佳的教育。
班主任要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班级始终处于一种和谐互动的态势之中。请看一则案例:
有一天上自习课,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吵架声,还有桌凳的摔倒声,同学们的劝阻声。我立刻意识到出事了,于是紧走几步推开门进教室。我一出现,班里马上安静了下来,两个正在扭打的学生——王亮和彭军也立刻停下了,但双方都瞪着眼睛,扭着脖子怒视着对方。其他同学都在看着我。我意识到当面批评教育他们会影响到别人的学习,也不一定能解决好,何况事情的缘由也没有弄清楚。于是我平静地说:“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学习,你们俩和我去办公室。”同学们又投入学习中去了。在办公室,他俩都感到很委屈,当我让他们分别叙说打架的理由时,双方都试图把责任推给对方。在他们的辩解中,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他俩是前后座位,因为前排碰掉了后排的文具盒而发生争执,以至矛盾激化,多亏发现及时,否则可能会发生殴伤事件,后果就严重了。面对他们的争辩,我没有做他们的审判官,而是说:“我知道你们俩都很委屈,老师能理解,现在我只想让你们想想整个事件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够好,想好了再和我说说。”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停止了争辩,低头不语。我悄悄地离开办公室,到教室巡视自习情况,并故意多呆了一会儿。当我再次来到办公室时,王亮主动上前对我说:“老师,是我不对,不该背靠桌子,弄掉了他的文具盒,影响他的学习,而且出口骂人。” 彭军见王亮态度诚恳,也赶忙说:“ 老师,我也做得不对,再怎么也不该动手打人,还严重影响了全班的自习纪律。”我一看火候已到,就用商量的语气问:“你们说今天的问题怎么处理?” 这次,先动手打人的彭军态度诚恳地走到王亮跟前,主动握住对方的手说:“真对不起,我不该动手打人,请你原谅。”碰掉东西的王亮也忙说:“我也请你原谅。” 就这样,一场不大不小的纠纷在平静中解除了。
在上述案例中,两个学生均为初三的学生,这个年龄的男生爱面子、易冲动,逆反心理较强。碰掉文具盒本是小事,可他俩却为此大打出手,这与他们的冲动、爱面子不无关系。作为班主任,如果使用自己的权力进行压制,表面上可能会让他们平静,可实际上他们不一定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可能会滋生一种逆反心理。课后也许还会向对方讨个说法或者以后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成功的教育。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些,所以我没有使用班主任的权威,而是选择了宽容。最终一场风波因为宽容而平息,而且效果出奇的好。宽容在建设和谐班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什么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这样写道:“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超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它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宽容原则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在上述案例中,我正是在宽容原则的指导下,首先耐心倾听(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然后引导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指导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要做到: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宽容不仅解决了这个纠纷,更重要的是,两个孩子完全自觉接受了宽容教育,也学会了宽容。这与新课改的 “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而且他们还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其他的同学。我相信,宽容的传递一定会带来师生的快乐和班级的和谐。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制定各种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殊不知,这种高压政策只会适得其反。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严格管理是无可厚非的。但千万不要以为“严”是管理好班级的唯一法宝,更不要以为“严格管理”就要严厉,甚至是惩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味地严格管理(更不要说惩罚了),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著名思想家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十六七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因而自控能力较差,犯错误在所难免。因此,班主任在“严”的同时,要学会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班主任与其苦口婆心地一次又一次批评学生,倒不如给学生多一些宽容,使学生在宽容中知错、认错、改错,健康地成长。若能如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必能春风化雨般长久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这方面,我们应向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学习。他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常用的“处罚”方式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正是魏老师独具一格的“宽容”艺术使他的班级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软弱、妥协,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把外在规范的约束变成自我的压力,进而转化为动力。
在教育乃至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作为老师最难得的是对学生另类行为的宽容,允许学生有叛逆性。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宽容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我们应该看到,在学生的另类叛逆行为中,也许闪烁着很多智慧与人性的光芒。宽容不是对错误的迁就,而是对创造力的尊重。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一味地姑息纵容,而是对学生成长权利的一种尊重,是对未来的尊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