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放手,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之处。
一、 激发写作兴趣
如何激起和不断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首先是要准确定位每次习作的要求。小学作文姓“小”, 对他们的习作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低到高。从写话到写片段到写篇章,从模仿到独立创作,步子不能太大。如果一开始要求太高,孩子达不到,就会挫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如果每次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就容易保持兴趣。其次是要精心命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考虑习作的内容,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实践表明,和孩子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引起兴趣。例如教师先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然后再让学生写作,因为命题贴近了学生实际,所以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小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以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这是从习作内容上为培养孩子的习作兴趣所提出的策略性意见。
二、 创设和谐氛围
作为创造性情感劳动的小学生写作必须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样才能做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来。 从开始写第一篇作文时,教师就要这样鼓励孩子:“作文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要你会说话,你就会作文。”让学生感觉到作文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行了,可以放开胆子,迈开步子,有话就说,意到笔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学作文正如小孩学走路,应先放开手脚,给出一片空地,让其大胆往前走。开始时难免步履歪斜,磕磕碰碰,但一段时间以后自然而然会掌握平衡,步伐稳健。如果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设置诸多条条框框,学生就会心生畏惧,不知如何下笔。有专家认为,写作是思想以文字作为歌谱的“歌唱”,思想有多自由,文字就会有多么欢畅。只有让孩子放下思想上的各种包袱,尽量给予他们写作上的自由,包容孩子习作中的稚嫩乃至瑕疵,孩子才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三、 积累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的作家无不对生活进行真切的关注、用心的体验、深入的思考,然后方能写出闪烁着睿智光芒的作品。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缺失了对生活的关注与感悟,作文视野必然狭窄,写作就会断流。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有了生活的源泉,才能言之有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为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指导他们捕捉细节,精雕细琢,以日记的形式积累下来,为日后的习作做好素材上的准备。
四、 抓住“以评促写”
作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不能仅是给他们的习作作一个位次、等级的鉴定。新课程标准提倡淡化写作知识的教学,并不是不要写作知识的教学,而是要讲究教学的时机和方法,评讲时师生共同对本班同学作文进行评价、修改,寓写法指导于具体习作实践,使习作评讲成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因为评讲时针对性很强,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写作知识,学生因而容易接受。此外,评讲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良好契机。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劲头。”笨拙的老师在学生已经写得很好的作文中挑出很多毛病,让学生沮丧;高明的老师则在学生最差的作文中找到闪光点,让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评讲时能肯定的就肯定,能大张旗鼓表扬的就大张旗鼓地去表扬,这样既能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积蓄学生的写作动力,让学生朝着乐写、会写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双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