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81

  

阅读教学如何“点”

◇ 陈利平 张广辉

  触及学生情感的弦 ——在激情处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典籍中论述情感对文本解读重要性的文字浩如烟海,而新的课程标准也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审视我们的课堂,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他曾概括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的这种表现其实就是激情飞扬的外显特征。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抓住各种时机,不时地给学生点把情感的火,让学生带着情感参与学习。
  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开始就用深情激荡每个学生的心灵。 邱少云的故事距今已有近六十年,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很难与之产生共鸣,而此处恰恰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恰恰需要点燃学生的情感。王老师是这样精心设计的,他首先用课件呈现高高耸立的抗美援朝纪念碑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随后王老师播放了一段哀婉的音乐,整个课堂突然静了下来,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令人悲痛的音乐声中!乐声刚一结束,王老师便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建造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作停顿后,王老师以深情的语气启迪着学生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紧接着王老师以更饱满的感情再次引领着学生:“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着他的名字!”
  自由思辨中的清晰 ——在模糊处点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波普尔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下面是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荷花》一课的片段:
  师:给“挨挨挤挤”加批注的同学,谁来读读批注?
  生1:荷叶很多,写得很真实。
  生2:荷叶很多,像亲密无间的朋友。
  师:你的见解令老师佩服!这就叫会读书、会思考!请你朗读一下课文。
  (生2读,齐读)
  师:词的意思谁懂?举手的都过来。服装多好啊!多像荷叶!怎么站叫“挨挨挤挤”?
  (生表演挤成一排)
  师(笑):荷叶排队了?
  (生立即无顺序地挤在一起)
  师:这才叫“挨挨挤挤”啊!不留一点间隙。画“冒”的同学读读批注。
  生1:争奇斗艳地向外冒。
  师:看谁漂亮,是吗?给掌声!
  生2:千艳竞秀。
  师:这是你造的词呀,好!这么多的花儿一块来比美。有创意,给掌声!
  师:想听听我的理解吗?把“冒”和荷叶“挨挨挤挤”连起来。正因为“冒”才体现了荷叶的多,正因为荷叶的多,才用“冒”呀!同意吗?
  生(恍然大悟):同意!
  师(笑眯眯):读课文要注意前后联系。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啊!
  教师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说在了“点子”上。整个过程全无我们印象里的“教育”痕迹,其实每一种“教育”都像在水面轻轻地滑过,看似没有沾着水面,但波纹却荡漾开去了。其次,于老师还很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探究,对于学生理解“不太准确”的地方,他非但不否定,相反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结果加以鼓励,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呈现自己的理解的时候也没有思想专制,只是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激荡!在碰撞与激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比较和反思,而在思考、比较和反思中学生也一定会学会超越!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善于将自己的闪光点与教学各个环节有机契合,教出自已的风采。丢掉程式化,努力寻找触动学生内心的切入口,使自己教有特色、教有成效。“有经验的教师,其语言必定是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形绘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里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如果是绘景,如在眼前;如果是传声,如在耳边;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应是举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应是益人智慧,发人深省。”①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少一些呆板,多一份个性,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顺应时代潮流,采集百家之长,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真正成为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也曾经说过:“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的。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来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②就是要教师在点的同时能点出“我”来。
  点得含蓄。教师要含而不露,不能点得太白,比如于永正老师就善于利用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如细雨润物不留痕迹。教师要做的只是捅破那层影响学生前进的纸,至于洞察这个美妙的世界那就要交给孩子们自己了。《孟子》里有一句话,“引而不发,跃如也”,就是说张满弓,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鼓励学生去学习探索乃至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点准时机。课堂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设性,从理想的教学设计到教师在课堂实施的教学之间总有一个差距,差距会带来困惑,甚至不同意见的冲突。这时学生头脑中新旧知识会碰撞,接受时会有困惑,创造时会有灵感……这些,都是要点的好时机,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施之以点燃、点拨、点亮,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幸福,享受快乐,直至爱上我们的课堂!
  【注释】
  ① 尤熙银:《高视点·新创意·活语言·巧节奏》,《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12期。
  ② 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华小学】

阅读教学如何“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