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88

[ 戴贤泽 文选 ]   

静,语文课堂永恒的风景

◇ 戴贤泽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满堂静”现象少了,但时下有些课堂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浅”思考,满堂“动”了。课堂上“蜂飞蝶舞”,煞是热闹,比如课堂活动过频、问题设计过多、讨论流于形式等等。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不足,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堂课上完,文本在学生大脑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坐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去体味、领悟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接受语文的滋养。
  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和细吟,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首先就要了解文本,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应该是默读;其次,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能让学生较快地默读一篇文章,迅速掌握文章的大意;再次,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通过读,学生会排除字词和断句的障碍,大致熟悉课文内容,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常规问题,发现文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后来的动态的读和其他活动做准备,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默读是最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习惯于从大声诵读课文这种模式开始,开课就大声诵读,容易互相影响,不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聆听可以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去听声音,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
  静态的倾听更能让人进入文本的内蕴,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学生经过预习,心中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再给学生创设一个宁谧的氛围,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
  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提问后留下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任何提示。因为,很多的提示都是教者对学生的直接暗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在被提示的条件下进行阅读,提示还可能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浅阅读的坏习惯。学生暂时的沉寂,是产生课堂高潮前的酝酿、蓄势阶段。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到灵光一闪、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多么幸福!
  余映潮老师在东台上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在“文意理解”板块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沉思默想,“请同学们沉思默想找答案,然后再三人一组讨论。”余老师给了学生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看书。课堂静悄悄的,总共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四分钟时间显得很长很长,老师们都为余老师捏了一把汗:这样不会导致冷场吧?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看完了课文之后,余老师开始让学生讨论、交流、阐述、争辩,学生们起初还有点害羞,但是在余老师诚恳的引导下,渐渐放开胆子,大声回答。一时间,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和刚才的“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形成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静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也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课本是语言训练的蓝本,是一座语言的宝库,好的老师会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上课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要耐得住课堂的“沉闷”,学生还没有写好,决不提问。
  默想的“想”主要是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充分地联想想象。语文是形象的艺术,特别是散文阅读,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片刻的宁静”,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抽象的语文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加工、再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更深入地鉴赏文本的写作艺术,更深刻地领会冰冷的文字后面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静悟是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最终都要回归到个体对文本的对话上来。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冷静地咀嚼、品读、思考、感悟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且适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静地巡视,让学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时最忌暗示式的引导。
  余映潮老师在《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观潮》《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解析写作游记的技巧。他不是直接演绎游记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读美文、学作文,对四则游记的文本材料进行研读提炼。余老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语言训练的状态。每看一则材料,他都是先让学生在动态的“发现”中“顿悟”,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发现,他会微笑着说:“再回过头看看例文,体会这篇游记的方法技巧。”这时,课堂很静,老师巡视,学生反复研读例文后,纷纷举手回答。就是在这反复的研读与体悟中,学生领会了从“整体构思”到“段落写作”等方面的游记写作技巧。
  当然,这些过程有时是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在设计静态的课堂活动时,既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又要融会贯通、有所侧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静,语文课堂永恒的风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