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为主旨的有效教育思想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正在各地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确实,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理应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由于教师细节意识的欠缺,存在着许多看似细枝末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细节决定成败”,道理人人皆知,可是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没能真正植根于教师的心底,这值得教育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深思。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在此作粗疏探讨。
一、 重视辅助环节蕴含的人文价值
先从上课说起,教师往往十分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对于上课前的师生问好、课后的道别致谢等辅助性程序,由于了无新意,每天如此,便无形中化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走过场了。笔者最近先后接触了三个班级,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上课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毫无庄重之意。面对即将上课的教师,听着上课的预备音乐,依然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全然不把老师、音乐当做一回事。当宣布上课时,教室中横七竖八,谈笑声不绝于耳;我以极其认真的态度问学生好后,学生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等我宣布请坐,许多学生已经自行坐下忙碌起来。通过交谈,得知这种情形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教师想必亦然)。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宣布上课以及起立,师生互致问候、再见,迟到学生需要报告并得到教师许可方可走进课堂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是不容轻忽的。
首先这些程序有其内在的价值。经过课间活动的调节,学生的精神处于充分放松状态,其注意力的集中度有所下降,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活动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均不能很快进入良好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程序诸如起立、致敬等,客观上可以稳定学生心理,调整他们的注意力指向,让学生从无意注意状态迅速进入有意注意状态,为融入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这些程序也让学生内化了明礼的意识,体现的是师生尤其是教师对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真诚地向学生致以问候,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信息,即对教学严谨与对学生尊重的态度。身教胜于言教,长此以往,能不感染学生吗?我曾经阅读过丰子恺的《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一文,文中说,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李叔同上一节课,准备的时间要半天,因为他要最有效地使用这50分钟;上课铃没有响,他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音乐、图画课绝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没响,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李先生的严谨换来的是学生的尊重与折服。当时的杭州师范出现一种异常的现象,即学生图画、音乐学习比任何功课都勤奋。现在常常听到一些教师特别是任教技能学科的老师抱怨学生难以管理,甚至课堂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撇开应试教育的因素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尊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尊重自己的学生呢?以尊重换得尊重,播种严谨,收获严谨。反之,如果连这些细节都不能认真对待,又如何能在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上体现自己的人文素养呢?
二、 注重环境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笔者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在哪个班级上课,来到教室后,总会在教室内外转一圈,既了解一下学生的课前准备状态,又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学生抓紧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我还特别留意教师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情况。有的班级的讲台除了班级学生座位表以及粉笔盒、教棒之外,没有任何杂物,专门有学生负责整理教师的讲台,而有的班级的讲台简直就是“大杂烩”。可以这样说,讲台物品的摆放状况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反映了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水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讲台的整洁度体现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尊重程度。不管是教师自己收拾讲台(也包括黑板),还是安排值日学生负责,都体现了教师对自己以及其他使用讲台的人的态度。一个连讲台都懒得整理的教师,又怎么能带领全班学生成长呢?第二,教育无小节,校园无小事,讲台的整洁状况也同样影响着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为此,笔者特别在二年级某个班级做了实验。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看,低年级学生还缺乏必要的行为策略意识,教师的示范是孩子行为习得以及巩固的重要基础。据此,每次来到这个班级,我都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讲台,收拾一下粉笔槽中那些长长短短的粉笔。开始,学生总是好奇地看着我,可能在想,这位老师怎么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呢?可是经过三个星期,当我再走进教室时,这些事情已经有学生抢着帮我做了。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是憨憨地笑,什么也不说。我想这或许就是潜移默化吧。
板槽内凌乱不堪的粉笔头, 讲台上凌乱不堪的杂物, 教室内凌乱不堪的桌椅, 墙角凌乱不堪的工具……这一切,怎一个“乱”字了得?它体现的是教师人格中的责任欠缺,更是对自身榜样力量的漠视。自身散漫拖沓,又如何要求或者影响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呢?由此,诸如学生课桌肚的清理、洒扫工具的摆放等这些能够塑造孩子品行的细节,应当得到每个教师的关注。
三、 避免教学语言的随意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凭着这句内涵极为丰富的口号,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做着各不相同的诠释。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最多的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宽容。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这些彰显人文关怀的理念充斥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在欣喜的同时,毋庸置疑的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凸显对于先进理念认识的肤浅而表现出随意性以及不负责任的行为。举个例子,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有个活动主题“我不胆小”,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晚上独自睡觉“怕黑”的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在床上点蜡烛,不知是没听清学生的话,还是根本就没有思考,教师竟然给予肯定和表扬……
一段时间以来,“你真棒”这类褒奖色彩极强的话语海量出现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尽管近来对近似泛滥的此类浮夸式表扬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这种浮躁的表扬之风却以多样的形式刮进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有的忽视对课程标准细致的解读,对于学生的各种言辞作主观色彩十分浓厚的肯定否定;在公开课教学中,明知学生的回答违背常理,却想方设法绕圈子也要为学生的错误找出其所谓创新的根据,然后加以表扬。过去,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多少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今天,我们会不会用这些随意性极大的伪表扬扼杀学生的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呢?
专业素养的缺乏、备课的不充分,导致课堂上信口开河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执教者问学生知道哪些小动物?学生回答说“小蜜蜂、小蝴蝶……”,这时有个学生回答说“老虎”。经过短暂的判断,教师开始引导:“老虎是小动物吗?”学生纷纷发言,表示不是。教师随即表示了赞同。试想,动物分类,严格意义上没有大小这一标准。大小只能从形体上进行相对区分。还是在一节语文课上,面对二年级学生即将接触的五星红旗,为了营造爱国情境,教师口若悬河,一会儿谈到香港回归,一会儿讲到美国国旗的意义,全然不顾现实的学情,其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概念的模糊,机智的迟滞,客观上导致学生形成一些错误认识。
随意的承诺性语言无形中抵消了教育效果,这点同样在公开教学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为了尽可能实现自己的教学预设环节,面对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打乱原有节奏的问题,“巧妙”的引导之后告知学生课后再进行探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活动,承诺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凡此种种,课上庄重许诺,课后了无下文。说学生少学了多少知识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丧失了诚信。古人尚知“一诺千金”,师者,更应看重!面对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语言的锤炼,表达简洁明了且正确稳定;面对孩子思考的成果,不可进行价值失衡的评判,更不可不顾学情、课程目标而对课程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甚至错误开发。应当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宁可表示不足,不可以己昏昏教人昭昭,而误人子弟。这也符合古训“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与新课程改革之目标——“师生在互动中同构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