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别是亲情教育,是语文学科的先天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呢?
一、 品读文本,感受亲情,诱发情感
文本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载体,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生命世界。如在教学《陈毅探母》《爱如茉莉》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品味至美亲情,使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验课文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饱含深情的朗读,能渲染情感的场景。“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中。笔者在听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这首诗歌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教者先自己感悟诗歌的情感,让课堂笼罩在浓郁的充满母爱之情的氛围之中。在学生基本能读出诗歌的情感之后,便让学生谈首次住校离开母亲的感受,去理解诗歌的感情,去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思念,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 走进文本,体验至爱亲情,融情生活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文系统有利于实施各种隐性教育。优秀课文承载了本国民族和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百科知识、历史传统、人生体验、民族精神、人文道德等知识和文化的养料,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古至今,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家笔墨饱蘸情感,甚至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饱含亲情的课文很多,而且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催人泪下的《背影》《甜甜的泥土》,真情融融的《散步》《父母的心》,亲情浓郁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小橘灯》中小姑娘对生病母亲的照顾,《木兰诗》中木兰对父亲的体谅和对父母的思念以及还乡后亲人的欢乐,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琴俱亡》中的手足亲情,无不感人至深;也有从反面教育学生要有真挚亲情的,如《我的叔叔于勒》,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又警示我们:不要以贫富论亲疏,亲人间真情最重要。
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在解决好字词后,便有意识地用缓慢深沉的语调、悲痛激越的情感,把学生带到文章中那特定的气氛之中,去体会和品味潜藏于平凡简单的事情和平淡朴实的语言中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亲情: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怀念。在引导学生欣赏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表现自己的成长,抒发真情实感。
由于受《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感染,学生的作文获得成功,选材角度各具特色:爷爷的驮背,爸爸手上的老茧,妈妈脸上的皱纹,亲戚朋友的话语,自己的个头,自己偶尔间明白的道理,独自一人度过漫漫长夜而不害怕,等等。有的借和妈妈比个头的时候猛然醒悟自己已不可以再顽皮下去了;有的从亲戚朋友的话语中明白自己已经成人了。一同学通过写自己给爸爸挠后背时发现了爸爸脑后的白发而感慨父辈的艰辛、自己的长大,表白自己成人后应有的举止,文章虽然不长,感情却感人至深。更令我惊异的是,一个向来不爱写作、文笔平常的学生居然“一鸣惊人”,文章的语言表达虽然有些毛病,可事例和感情很能打动人心。他是通过写自己和爸爸一起洗脚来反映主题的:还是当年的洗脚盆,还是当年的两个人,仍是同样的两双脚;当年是两双脚一齐洗,如今,盆里只能容纳一双脚了——“我”的脚长大了,我长大了。
情到深处泪自流,真情正是在平凡小事中孕育的。“我长大了”这次练笔,许多同学都明确地写出“长大便是成熟、懂事,长大意味着责任”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这次习作,不仅让他们找到了创作成功的感觉,而且让他们对亲情、对自己、对现实、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以至他们要一改往日缺点,以充分显示自己的长大。这些并不是练笔之前的目标,但这种成熟正是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之后、在《我长大了》的习作中找到的。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文以载道”的特点,融亲情教育于其中。充分注意和运用课文中的“亲情”特色,挖掘学生心中的情感因子,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学习和品味中成长。
三、 把握机遇,巧用资源,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与思想、语文与情感、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是一个有机融合的综合体,呈现的是一种互生同构、共生共变的系统协同关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生活中感人至深的亲情事例几乎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只要有一颗善良敏感的心、一双能够发现真情的眼睛,便能让学生享受真情体验,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激起他们对亲人的爱。
有效的亲情教育有助于对学生尊师亲友、爱国爱民等诸多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中心小学】